中評數據:港人盼施政報告紓困濟急

2020-11-02
 
AAA

1.jpg

圖1 香港社交媒體涉2020年度施政報告討論的詞雲分析圖

2.jpg

圖2 近4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在施政報告公佈當月(10月)涉該議題的輿情熱度對比

8.jpg

圖8 2020年1月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內地援港抗疫及兩地通關議題的關注度變化對比

3.jpg

圖3 近4年來施政報告輿情涉中央或內地議題的關注度佔比對比

4.jpg

圖4 香港社交媒體涉施政報告不同範疇議題的關注度對比

5.jpg

圖5 大灣區港人投票政策支持者提及的主要原因

6.jpg

圖6 香港社交媒體涉政府對各主要行業紓困措施的關注度對比

7.jpg

圖7 有關施政報告討論中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議題的輿情熱度分佈

9.jpg

圖9 香港社交媒體對明日大嶼計劃的主要憂慮或質疑點

特首林鄭月娥正在為擬於本月底發表的2020年度施政報告做準備工作,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梳理近一個月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施政報告的關注點發現,今年港人對施政報告如何紓解經濟民生之困表達出迫切訴求,期待中央相助的呼聲創下近年來新高。

報告延遲發佈但討論熱度不減往年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雖然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未能如期發佈,但相關議題仍在香港社會引發熱烈討論。如圖2所示,今年10月社交媒體涉施政報告的輿情熱度,是特首林鄭月娥自2017年上台以來的第二高,僅稍稍遜色於政治氣氛高漲的2019年同期數據。這反映了在疫情不明朗、經濟持續低迷的當下,港人對施政報告予以更多關注與期待,政府推行的政策措施能否帶領社會渡過難關,成為香港市民普遍聚焦的重點議題。

中央的角色成為施政報告的焦點

與過去三年對比,今年施政報告中涉中央或內地的輿情,在該議題中的聲量與關注度佔比有明顯躍升,較去年急增約4倍(如圖3)。在政治風波與新冠疫情的相繼衝擊下,香港的經濟環境已連續多季陷入負增長,多個行業(如航空、旅遊)皆處於崩盤的邊緣。很多港人都日漸認識到,光憑香港自身的力量,顯然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的快速反彈,故今年期待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呼聲,明顯較往年高漲。此外,林鄭11月初將上京與各部委會面的消息,也進一步提升了港人對中央惠港政策的期待。在世界經濟受疫情重創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內地是防疫最有效、經濟復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近期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因而成為不少港人仰賴和尋求支持的靠山。

經濟民生政策是施政報告的關鍵

雖然暴力示威在香港已告一段落,但社會政治對立氣氛仍然熾熱,導致政治議題仍然是施政報告中備受關注的焦點,其中政府擬推行的大灣區港人投票政策,更是近期最受社交媒體熱議的子議題。不過,受新冠疫情與本港經濟衰退影響,港人顯然對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經濟民生議題更加有感,社交媒體涉紓困措施、防疫抗疫等經濟民生議題的關注度在施政報告整體輿情中佔比逾6成(見圖4)。在新冠疫情反覆的新常態下,特區政府將提出哪些政策重振經濟、改善民生,無疑是整份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

疫情觸發大灣區港人投票的社會訴求

圖5顯示,由於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受到新冠疫情的阻礙,因此在最多港人聚居的大灣區內設置跨境投票的安排,日益成為越來越多港人以及部分政黨的政治訴求。除了疫情因素外,這項安排的提出也與政府推行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有關,不少輿論認為隨著政府不斷鼓勵市民到大灣區生活、求學或就業,目前長居於大灣區內的港人群體數目龐大且明顯增長,他們在香港的投票權等政治權利亦理應得到保障,因為這部分港人也是決定社會政策的持份者之一。當然,社交媒體中也存在相當多的非議。

航運業、旅遊業等亟需政府紓困

如圖6所示,社交媒體有關施政報告中經濟紓困措施的輿情,除了聚焦個人層面的援助或補貼(如派錢、個人稅務寬免等)外,也同時關注在疫情中受影響最嚴重、迫切需要經濟支援的幾個重點行業,包括近期大幅裁員的航運業、幾近全面停工的旅遊業、主要依賴外地遊客的酒店業、以及營業時間被大幅削減的飲食業等。這些行業除了牽涉大量港人的就業職位外,部分還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所以,施政報告中針對上述行業推行的經濟紓困措施,不僅直接影響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會對整體經濟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因而在社交媒體中有廣泛且較高的關注度。

港人對兩地融合仍有矛盾心態

港人在討論施政報告中有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部分時,有接近4成的輿情都涉及深圳與香港之間的競合關係,而且整體輿情稍為偏向負面(如圖7顯示)。不過,仍有不少港人對兩地融合取態正面,傾向以雙贏而非零和博弈的角度看待深港及兩地關係,並認為在當前世界經濟下行的環境中,香港更加需要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部署,從兩地融合中尋找新機遇,以解決自身的社會經濟問題。

疫情漸趨緩和,兩地通關成迫切訴求

雖然新冠疫情最先在內地爆發,但由於內地在短期內已有效控制疫情,故港人對內地疫情的觀感日益得到改善。如圖8所示,至第三波疫情爆發時,港人希望內地援港抗疫的訴求急速暴漲。而隨著本地疫情近期逐漸受控,港人現階段要求兩地盡快通關的呼聲,在抑壓了多月以後開始呈現井噴之勢,不少港人都期待政府能在施政報告中公佈落實健康碼的具體安排。一些因工作或家庭原因而需頻繁來往兩地的港人,更因連月來焦急的等待已開始對政府產生怨氣,對於通關至今遙遙無期感到失望與沮喪。

明日大嶼在經濟寒冬中更受爭議

社交媒體有關施政報告中涉土地房屋議題的討論,主要聚焦在早於兩年前已提出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雖然政府續推明日大嶼的意圖與部分主流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等)的取態相一致,但在當前經濟前景惡劣、財政赤字龐大的形勢下,社會上對明日大嶼的反彈情緒甚至較以往更加激烈,主要集中在對項目造價高昂的質疑上,批評聲音認為政府應將有限資源投放在更加迫切的經濟紓困措施上,而非斥巨資於一個短期內無法增加房屋供應的長遠項目中。明日大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較其他覓地選擇遜色等原因,也是部分港人對該項目持保留態度的重要因素。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