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以「回應過去」方法授課 要學生代入歷史人物做決定

2020-11-03
 
AAA

 6.jpg

近年社會有聲音要求重設中國歷史科,加強學生了解國家歷史。不過歷史課程,不論中外,都予人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的感覺。有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以著名的「回應過去」方式授課,取得不錯效果,或者可以借鑑達至「通古今之變」。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周愛靈已經在嶺大任教16年,是香港率先使用「回應過去」(Reacting to the Past)教學方法的先驅。這個教學方法由美國巴納德學院的歷史學家馬克卡內斯(Mark Carnes)推廣,至今美國已有超過350間大學或學院採用。簡單說,周愛靈會讓學生代入不同的歷史人物,深入理解當時當刻,和心路歷程,從而了解歷史人物當時做決定的原因,及檢討有沒有做得更好的空間。

7.jpg

在美國率先推動「回應過去」教學法的歷史學家馬克卡內斯

要學生認真代入角色
陳港文在大學一年級修讀「環球深索與研究」一科,周愛靈要求學生探討盧旺達種族屠殺問題,要陳港文等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聯合國代表。為求認真,更要同學熟悉聯合國的會議規程,真實模擬聯合國會議。
陳港文表示,他扮演非洲聯盟國主席,從非洲代表角度討論事件,為求真實,自己不期然地深挖資料,學習談判技巧,體會到自己角色的觀點。他說,這樣的學習模式令他體會到的內容,不只是歷史、也不只是政治這麼簡單。

1.jpg

陳廣文(右)修讀周愛靈(左)的課程時,為扮演好角色,熟讀聯合國會議規程

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周愛靈表示,老師需要想清楚和了解探討的內容,自言安排學生討論盧旺達種族屠殺這議題,「好有挑戰性,自己都好緊張」,她稱如果只為講書而備課,其實不難;但如果要做討論的主導人去授課,並不容易。
用音樂培養學生自信
周愛靈除了是歷史學者外,亦是一名鋼琴家,甚至在大學最初是主修音樂,現時致力在大學推動音樂教育,將對音樂的追求,與嶺大提倡的博雅教育結合。歷史與音樂如何交流? 周愛靈表示 :「歷史與音樂看似是不同的領域,但其實兩個學科都是要了解人類生活的根本本性,以及表達人類的核心經驗」。
她提出,音樂可以培養學生自信心,因為任何音樂表演,都要站在觀眾面前。曾經有一名學生自覺無音樂天份,於是抗拒做關於音樂的功課,認定一定會做不好,但功課還是要交的,結果也出人意料地有創意,因為周愛靈在當中起了作用,「我要教的是人,而不是學科」,「有時學生性格怕醜,不愛說話,要想方法鼓勵他們」,這位同學最終的功課滿有創意,周愛靈表示好有滿足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