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新冠疫情會帶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終結嗎?

2020-11-03
 
AAA

 shutterstock_309289883.jpg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熊衛雁博士

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全球高等教育的各個範疇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其中由於簽證和旅行限制等原因,疫情對於學生國際流動的影響尤為明顯。多項研究報告都顯示了學生在疫情期間及之後對於出國留學的重重顧慮。例如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對於本港和內地大學生疫情期間出國留學意向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兩千多名參與者中,超過80%的大學生表示不會出國讀取更高的學位。加上近幾年逐漸強化的反全球化趨勢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挑戰,一些悲觀的聲音開始出現,認為此次新冠疫情會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對於這個觀點,筆者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無可否認,新冠疫情的確大大阻礙了學生出國求學,特別是到美國、英國和澳洲等傳統留學目的地,因為這些國家在疫情控制上強差人意。然而,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而言,學生的國際流動僅僅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但並不是全部內容。筆者一直認為,通過國際化視角和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師的科研水平是國際化的核心目標。因此,國際學生流動人數的急劇下降並不代表國際化發展走向末路。與此同時,自秋季開始各國高校進入新學年,國際學生人數的下降並沒有之前預測的那樣嚴重。例如牛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Simon Marginson教授在嶺南大學「全球高等教育網絡研討會」上表示,新學年中接受英國大學錄取的非歐盟國際學生人數有7%的增長。雖然最終入學數據未知,但仍然反映出國際學生對於疫情期間到英國求學的積極意向。

shutterstock_309289772.jpg

因此,我們在探討疫情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影響的時候,不能僅僅關注留學生的人數變化,而應該擴展視野,圍繞國際化的本質目標去探索,即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國際化資源以幫助提高學習體驗和科研水平。如果從這點出發,疫情的爆發及惡化限制了到國外親身體驗的機會,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強化了國際合作。因為網絡平台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全面使用,使得學校間和學者間的合作變得更加便利。嶺南大學的「全球高等教育網絡研討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六位國際知名的學者通過網絡就疫情對高等教育的影響這一課題進行分享和討論,嶺南大學的同學都可以參與,與主講學者及來自各國的其他參會者交流,這些都是提升同學們學術交流的國際體驗。而對於學者來說,平時每年或許最多能夠參加三個國際會議,但今年由於網絡平台的便捷性,參加國際會議的數量大大增加,隨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筆者懷著樂觀的心態認為新冠疫情並不會導致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終結。筆者依舊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到國外親身獲取不同的文化與學術體驗,自己也希望能夠與國外的學者和同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是在目前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大學的管理者和教師個人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科技帶來的便捷性,以及由此帶來合作上的方便,化危機為時機,整合各類校內校外及個人資源,為同學提供國際學術體驗,同時也加強教師的學術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疫情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這種在虛擬空間中的聯繫,筆者相信在疫情結束之後,將會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