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豪:疫情防控,特區政府欠缺什麼?

2020-12-18
陳志豪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青研香港召集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0-12-18 at 09.40.58.jpeg

筆者所屬的青年團體,近日本來想發起一個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一周年的意見調查,後來還是改變了題目。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粵港澳大灣區未能恢復正常通關的情況下,還談什麼融合發展呢?林鄭月娥特首發佈的第4份施政報告,用了大篇幅論及香港進一步融合大灣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情況下,豈非一切也是空談?無庸諱言,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是香港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也是重啟經濟、恢復民生、實踐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前提,沒有此一前提,一切也只會是空談,香港只會沉淪下去,愈來愈跟不上國家與大灣區的發展步伐。 

然而,即使戰勝疫情是如此重要,但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卻一直未能展現不惜一切代價戰勝疫情的決心及堅強領導。林鄭月娥特首在11月甚至公開表示:「在沒有疫苗時,要做到『清零』、香港完全無個案很困難,即使控制疫情很成功的內地,仍有零星個案。《施政報告》提及力爭疫情達至『清零』,是給要予市民信心,並非講何時何日疫情消失。」從這段公開發言可見,特首不但對「清零」缺乏信心,甚至缺乏決心!既然連政府也沒有戰勝疫情的決心,市民又談何信心呢? 

這可謂完美解釋了,為何香港的防疫政策措施處處有漏洞,為何9月推行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只有區區170萬市民參加(包括非永久居民及少量重複檢測者);外地抵港人士必須由專車接送入住指定酒店遲至12月才實施;針對特定群組的強制核酸檢測遲至11月才實施;在11月才禁止他人進入酒店房間探望隔離人士;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拒絕全民檢測的建議,甚至連以免費提供防疫物資、優先接種疫苗或優先申請旅遊氣泡等誘因,鼓勵更多市民參與核酸檢察也沒有推行;大量市民蜂擁至郊外遠足打卡可以不用強制戴口罩;直至如今,每逢週日,在外傭熱門聚集之地,仍常見外僱違反限聚令和強制戴口罩令,卻鮮有執法!

說實話,新冠肺炎有其傳染速度極快極廣的特殊性,對於全球各地來說,也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公共衛生新課題。倘若特區政府真的經已集中最大精力,調動最多資源,用盡一切可行辦法,仍然無法克服疫情,相信市民是會體諒,中央亦會諒解的。問題在於,特區政府予人的感覺是未有展現最大決心,未有想盡辦法,未有予以最高度重視,甚至沒有認真踐行「清零」的目標,被動由得疫情持續影響經濟民生各行各業,市民怎能夠接受!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的經驗已清楚說明了,疫情愈嚴重,經濟民生所受到的衝擊愈嚴重;愈快克服疫情,經濟民生則恢復得愈快。而內地的經驗說明了,對外嚴防病毒輸入,在最前線最好人流及物流的隔離檢疫工作,對內則主動推行大範圍大規模的核酸檢測,積極查找帶菌者,檢測期間以人道方式封鎖疫區,截斷民間傳播鏈,寧緊勿鬆,是最有效控制疫情的策略。

特區政府官員經常強調缺乏法律工具推行全民檢測,又表示以香港現時的檢測能力,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大量的檢測工作,檢測時間太長又會有巨大經濟代價,聲稱全民檢測是「不現實」的口號。然而,技術問題可用技術解決。法律問題方面,特首大可使用《緊急法》以配合全民檢測的工作,或盡快制定新的法案交由立法會審議通過;至於檢測能力的問題,特首亦可再次提請中央派出檢測團隊支援,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檢測能力,縮短檢測時間,降低檢測成本。以中央對特區政府一貫的積極支援態度,以及內地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相信中央是不會對香港見死不救的。相反,疫情遲遲未能受控,限聚防疫措施愈收愈緊,對經濟民生的衝擊豈非更大?特區政府的庫房亦快要見底了! 

對付新冠肺炎疫情,特區政府不能和稀泥,必須要以短時間內清零為唯一目標。有反對派聲稱「全民檢測」侵犯人權,但生命權才是最大最基本的人權,當疫情不斷蔓延,確診、病危及死亡人數愈來愈多,倘若特區政府連基本生命權也捍衛不了,還談什麼其他人權和自由?當疫情成功克服了,還再會有人抱怨嗎?所謂辦法總比困難多,意志較方法更加根本,香港現時並不缺戰勝疫情的空間與手段,缺乏的是排除萬難戰勝疫情的無比決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