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認清「調查」背後動機免被誤導

2022-10-12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12 at 11.56.07 AM.jpeg

近期一篇報道,標題為「近80%曾確診基層兒童疑現長新冠」,比較奪人眼球。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下已有逾11萬宗3至11歲兒童確診染疫,80%是甚麼概念?那即是本港接近9萬小童出現新冠後遺症。如果這個數據是真實的,那必然引起整個社會的恐慌。但包括筆者在內,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小童包括自己的女兒中過招,卻不感覺有所謂長新冠。作為大眾的我們,應該理性去看待新冠這件事,不該被這些「標題黨」誤導而影響了自己的認知。

文章內容說,社協與兒童權利關注會最新調查指,近80%曾確診基層學童出現長新冠。這項調查進行的時間是8月底至9月,方式是網上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香港一些貧窮家庭3歲至12歲的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兒童,其中有77.5%的兒童出現新冠後遺症,其中50.8%的兒童有「腦霧」症狀,其次是極度疲勞(31.7%)、咳嗽(23.3%)等。

但重點是此次調查的數量為120人,客觀上說,對僅僅120個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兒童的調查並不能精準的反映出香港有新冠後遺症的兒童比率。至少筆者周圍患過新冠的小童並沒有甚麼長新冠症狀,和這個「80%」的比率有很大的落差。

加之這所謂的調查並不能稱之為調查,甚麼是調查?調查的樣本對象是有普遍性的,比如說你想調查一下女性喜歡穿裙子的人多,還是穿褲子的人多,如果專挑穿裙子的人去問,那得出的答案一定是穿裙子的多。真正的調查一定具備隨機性的,這樣得出的數據才是客觀的。

同理,能被社協與兒童權利關注會調查的對象,就是一些基層家庭的小童,正正是這些人有長新冠,他們才會找社協與兒童權利關注會協助,是先入為主的調查。「社協與兒童權利關注會」存在意義又是甚麼呢?此組織本身就是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為理念,在政策倡議、組織、服務及社會參與幾個層面,協助貧窮兒童改善生活及爭取發展機會。

而這個所謂調查本身,發佈的目的就是說問題嚴重,政府對這些基層兒童的支援不足。可見這個調查有明顯目的性。這樣一個為基層發聲的組織,如果不把事情嚴重化,又怎能爭取權益呢?正如你要向老闆爭取加人工,你必然會說工作量非常大、自己的崗位十分重要,難道你會說我很得閒然後要求加人工嗎?所以,這個調查本身的目的就是向政府要資源,它必然是嚴重失真的。

實際新冠後遺症到底有多普遍?國際上新冠後遺症發生比例及嚴重程度,是與患者病情相關的,不同研究中患者病情的差異會很大,也會影響新報告比例。像意大利的一項研究跟蹤的1430名康復者中有12.6%的人進過ICU,4.9%還使用過呼吸機治療,在這些康復者中,大部分是曾經重症患者出現疲勞、咳嗽等後遺症。所以說此類從人群觀察到的新冠後遺症發生率,對於佔了新冠感染絕大多數輕症感染港人並不適用。

所以我們對於新冠後遺症不必過度放大,大家應該理性看待,之前丹麥的一項未成年人士長新冠研究,顯示感染兩個月後,在總體生活質量等評分上,康復者還高於對照組。這或許是在告訴我們,長新冠確實存在,但在複雜的生活中,它並不是唯一決定生活質量的因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要檢討新冠疫情,可以有不同方式,最敏感的是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由於可以行使《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賦予的權力,專責委員會可以傳召任何高官,包括行政長官!但經「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再無雜音,而且跟政府全面配合,即使由議會調查,相信都不會出大亂子!至於醫管局領導班子,現在亦跟政府合作無間,即使它們做檢討,相信也不會有任何殺傷力!

    陳景祥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