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普頓:中美關係摸着石頭過河?

2021-01-26
 
AAA

105992487.jpg

中美握手言和過程面臨不確定性

105992489.jpg

藍普頓認為拜登政府對華打交道將「摸着石頭過河」 GW視頻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David Lampton)日前表示,中國不是美國當前最大的問題,甚至不是美國最大的安全問題,對華戰略如何適應美國當前的國內優先?拜登政府在處理美中關係時也將「摸着石頭過河」。

作為從事美中關係研究近50年的老牌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5年前就敏銳地看到美中關係正處於「臨界點」,但今天卻感嘆美中關係不得不「摸着石頭過河」,足見美中關係的重要性與複雜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藍普頓日前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辦的「拜登政府下美中關係」在線研討會上說,中國不是美國最大的問題,美國當前的優先無疑是控制疫情、氣候變化、恢復經濟、應對國內暴力。美國需要做什麼才能更有效地與中國打交道,中國戰略如何適應美國國內優先?「我沒有答案。」藍普頓承認。他說:拜登政府在美中關係上也將「摸着石頭過河」。

藍普頓預期,拜登政府將從特朗普政府那裡延續某些對華政策和行動,不太可能馬上看到關稅的變化,在出口和投資限制方面還會繼續收緊,還會在人權問題上制裁中方官員,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某些政策變化也會在新政府中持續下去。

「我預期會有所變化,但不是在所有方面,也不會很快變化。」藍普頓作此判斷。他表示,歡迎這種變化,因為首先,這將是改善的過程,會看到更合理、快速、專業執行的政策;其次,美中之間將會有更好的溝通互動與對話;第三,美國將參與更多的多邊機構,重返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

藍普頓強調,說過去40多年對華接觸政策是大錯誤的理解是不對的,對華接觸政策給中國帶來巨大變化。蓬佩奧去年7月23日對華政策演講就是試圖對中國「政權更替」,更確認了許多中國人對美國政策目標就是想換掉中國政權的看法。

藍普頓指出,美中關係今天的狀態是多種原因長期演變的結果,其中心是兩國安全關係的惡化。拜登政府有更專業化、更可預見的決策過程,相信美中之間有機會在多邊領域合作,比如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美國應當參與或重新加入國際多邊組織和TPP等協議,應當恢復與中國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應當更新聚焦於戰略問題的兩軍對話。

藍普頓表示,我們應當認識過去接觸政策的成功之處;如果條件允許,我們應當邁向更具建設性的方向;我們在安全上的很大優先應是,「不要讓世界上20%的人口反對我們」。

作為一貫主張對華接觸政策的專家,藍普頓說的總體原則和方向,對於拜登政府而言應是認可的。但目前的問題在於,在美中戰略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對抗、競爭、合作」的美中關係混合體中,拿捏好彼此之間的尺度,對於拜登政府而言確實是需要一邊實踐、一邊摸索的難題。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指出,2017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從耐心的多邊主義和一體化,急劇轉向不耐心的單邊主義和脫鉤。一些人認為,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幾乎沒有迴旋餘地。鑒於戰略競爭似乎日益鎖定,他們唯一的問題是,拜登團隊能否更有效率、更有效地推行同樣的議程。

甘思德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對華關係回到台灣或人權等問題上的深刻分歧不妨礙廣泛合作的時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他建議,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創新方面可以分兩步走。首先是全面評估現有方法的假設、工具和結果,並在此基礎上定義新的方法;其次是從A點到B點的系統計劃,這需要決定哪些現有政策措施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完全拋棄。

甘思德建議,有些美方可以單方面改變,比如去除232條款關稅;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有些可以通過與中方談判獲得穩定,比如301條款關稅;記者、領事館、簽證;抖音和微信禁令等。有些可通過美國國內辯論維持甚至擴大,比如在香港、新疆問題上制裁;讓某些中資公司退市等。有些可以通過美國國內辯論和與盟友談判進行調整和改革,比如對華為技術限制;實體清單;清潔網絡;重新加入TPP等。

甘思德的建議反映了美國國內主流中國問題專家當前的想法:對於頭號競爭對手,拜登政府不能全盤否定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強硬手法,但又不能全盤延續特朗普政府過去兩年讓美中關係「雞飛蛋打」的做法。

美國候任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國會聽證會上擺出「鷹派」姿態,宣稱「中國在所有國家中對美國構成最大挑戰,特朗普對華強硬是對的」。任美聯儲主席時少有涉及美中關係的候任財長耶倫也稱,中國是美國最具戰略競爭力的競爭對手,美國將與盟友使用各種工具、一起協調應對。拜登政府高官目前的統一口徑是:「中國是最大的戰略競爭者,我們能戰勝他們。」

拜登政府剛上台,在美中競爭的大背景下,在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中,拜登政府不能對華示好,更不能示弱。於是美國輿論界形成一種論調:中方應當主動示好,讓拜登政府有迴旋餘地。殊不知,中國也有自己的政治,政府也需要對國內民眾交代。

理解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華爾街日報》22日發出報道稱,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拜登勝選後致信美方,建議由楊潔篪訪美,與美方舉行高層磋商,探討舉行美中峰會。中國駐美大使館馬上出面澄清:上述報道與事實不符,中方未寫過此類信件。

中國駐美使館指出,一個好的中美關係,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這個聲明的關鍵詞是「相向而行」,中國不願意給外界以搞好中美關係是中方一廂情願,是中方單方面責任的印象。

所以,在中美雙方緩和改善關係的大方向一致的情況下,考慮到雙方各自環境和利益的不同,即便能夠相向而行,其磨合和校準的過程,確實是需要「摸着石頭過河」。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