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香港應以更開放姿態引入非本地醫生

2021-02-05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05 at 13.33.29.jpeg

特首林鄭月娥2月4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提出,將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容許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以增加香港醫生人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社會上已經討論多年,但一直受本地醫生團體的反對,更因有機會引入在內地接受培訓的醫生,而令議題變得政治化而未能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香港的醫療服務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是明擺着的事實,香港不能夠只保護醫生的小團體利益而漠視社會的整體需求,而且從香港的整體發展來看,應果斷引入各方面的人才,提升香港的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民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香港每千名人口,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數3.4,也落後於新加坡的2.4。政府於2017年的人力推算指出,2020年香港短缺醫生人數為500名,到2030年短缺將達至1007名醫生。但如果依照國際上發達地區的標準,香港短缺的醫生數字約10000名。

由於醫生人手短缺,已令香港的醫療服務出現嚴重的供求關係失衡的問題,市民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往往要輪候幾年時間,急診室亦日日大排長龍。遇到有重大的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更為明顯,幾乎每年的流感高峰期,都會出現公立醫院醫生工作量超負荷的問題,而去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香港醫療力量不足的問題,也十分突出,須向國家求援。

引入非本地培育的優質醫生是解決醫生人手不足最快捷,也是最佳的方案。這一問題過去幾年在香港社會已經過廣泛討論,正反意見都已得到充分地表達,這次特首表明要修訂法律,反對的聲音中,亦不見有多少新的意見和觀點,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站不住腳的。

舉例而言,有意見認為,引入非本地培育的醫生可能會影響醫生質素,擔心日後會增加「斷錯症」。這種看法並不正確,沒有足夠的理據證實香港本地培育的醫生,比其他地區培育的醫生水平更高。而且,引入非本地培育的醫生,並不表示要降低對醫生基本質素的要求,也不會改變對香港醫生的監管制度,相反,政府完全有能力建立機制把好關,甄選出優質的外地醫界人才,服務香港,對本地醫療服務水平只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另有意見認為,引入非本地培育的醫生,或將非英語授課或內地醫學院納入其中,會影響醫療服務水平。這種說法也實在值得商榷。醫生最重要的是醫術,並非語言,如果從本地醫療服務的受眾看,香港人口絕大部分是中國人,醫生不懂中文可能對整體醫療服務的影響更大。

反對引入非英語授課或內地醫學院培育的人才,說到底還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本地醫生的小圈子利益,海外醫生不懂中文,不熟悉香港社會情況,能夠來香港執業的只在少數,相反,內地的醫生可能更願意來港執業,排斥內地醫生就是要保障本地醫生的小圈子利益。其二則是政治化的原因,就是排拒內地的心理作祟。

這兩種因素都不能接受,不能因為本地醫生的小圈子利益,而犧牲市民大眾的整體利益,尤其不能令民生受到重大的影響。而反中排斥內地的政治化思維,更加對香港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香港不僅要融入國家發展,更加要以開放的態度,廣泛地引入內地的優秀人才,才對香港未來最有利。

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競爭力,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香港過去取得的成就,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得地利之便吸納各方人才,其中包括來自內地的各種人才。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在中國迅速崛地的背景下,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發展也與內地息息相關,香港應該更加開放吸納內地優秀人才,但是,排斥內地的政治化思潮,極大地制約了香港這方面的發展。

因而,筆者認為香港不僅應該果斷地修訂法律,引入非本地的優質醫生,更加可以考慮刪去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等限制條件,打開大門,引入優秀醫生,服務香港社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