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活該!醫學會不獲諮詢

2021-09-03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9-02 at 16.57.17.jpeg

特區政府建議修訂早前提交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大幅放寬來港執業醫生的資格,包括容許非香港永久居民的海外專科醫生通過特別註冊在港執業,而不是原來只容許海外培訓的港人回流執業。這顯示特區政府終於「硬起來」,敢於拆牆鬆綁,冒犯既得利益集團,大刀闊斧作出改革,解決醫療人才不足的問題。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則批評港府在公布修訂前並無諮詢醫學會。表面觀察,蔡堅的批評很有道理,港府作出重大修訂,應該諮詢這個全港最大的醫生組織,但回顧醫學會和蔡某在這一議題的表現,長期以來都是「醫醫相衛」,堆砌種種不成理由的藉口,聳人聽聞將之政治化,裡應外合在立法會阻頭阻勢。假如這次諮詢醫學會,唔使問阿貴,又係反對,搬來搬去還是那些藉口,只是浪費時間和口水。醫學會這次不獲諮詢,完全是活該。

眾所皆知,香港醫護人手不足,每一千名香港市民中,只有1.9個醫生,遠低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規定先進經濟體每千人約3.4個醫生的標準,也低於新加坡和美國每千人約2.5個醫生的標準,直接影響醫療服務質素。在公立醫院輪候急症,排三四個小時是尋常事,專科首次診症輪候時間一般要42周,較長可達84周,甚至兩年,有的病人等到輪候時間已經歸西。

那麼,香港醫學會等一些業界組織過去做了什麼?為了維護小圈子利益,有的睜眼說瞎話,聲稱「不存在」醫生短缺;有的打著「專業自主」,拒絕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渲染引入內地醫生「隨時會醫死人」;有的力主醫管局改善公立醫院的待遇及配套,但醫生數量供應不解決,只識「自肥」,根本無濟於事。

政府每次修訂《醫生註冊條例》都舉步維艱。2016年為增加醫委會業外委員的修例,多個醫生組織發動靜坐,聲援在立法會「拉布」的醫學界議員梁家騮,結果修例胎死腹中。2018年,政府提出豁免海外醫生在港一年實習期的方案,如此溫和要求,竟也遭到業界刁難而夭折。

蔡某把持醫學會多年,雖然聲稱對內地醫生沒有歧見,但「排內」立場路人皆知。去年香港疫情大爆發,中央政府派出醫療隊來港協助進行核酸檢測,蔡某等黃色醫護也是千方百計反對,竟然聲稱「內地醫護人員無法以英文溝通」,嘲笑內地醫護「講普通話寫簡體字」,對內地同業充滿傲慢與偏見。這次,蔡某又「擔心放寬條件後能否確保醫生水平及質素」,這些調子他已經講過N遍了,根本不值一駁。

人才莫問出處,不管洋醫生還是內地醫生,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醫生在全球範圍都是緊缺人才,香港如果仍然限定引入海外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不利紓緩醫生短缺的問題,這次放寬限制,合乎廣大市民利益。而且新方案並非為內地醫生度身定做,並非「中門大開」,為保質素,申請人必須符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的專科資格。

過去,香港社會高度政治化,部分醫學界和一些反對派經常將「引入合資格海外醫生」,與「內地醫生湧入」掛鉤,透過操作港陸政治矛盾,轉移公眾視線,保護既得利益。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如今,香港政治形勢、政治生態劇變,同類操作已經不靈。在國安法下,前線醫生聯盟、杏林覺醒先後解散,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慨歎「可以有什麼行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這一次,我期望特區政府拿出堅定的意志推行計劃,不要因為反對聲音「大聲」便跪低,損失的仍是香港市民。

    黎棟國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