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創新已成爲中國經濟增長點

2021-03-15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3-15 at 10.06.55.jpeg

過去的「兩會」期間,對資產價格的利好消息一度是內地居民熱議的話題。與之不同的是,近幾年內地社會對「兩會」的關注點已發生了變化。特別在今年「兩會」期間,創新更成「兩會」的關鍵詞。反映國家治理觀念的轉變,更凸顯政府讓經濟連續、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目標。

再接再厲發展科技創新

在2020年.中國GDP增長2.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更增長了7.1%,比GDP增長率高4.8%。工業機械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設備的產量分別增長19.1、17.3、16.2和12.7%。

高科技製造和産品快於GDP增長,反映創新已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大企業較容易率先採取高科技,從而産生利潤。過去,中國企業利潤與GDP增長往往不太同步。去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1%,比GDP增長率高1.7%,折射該年度中國政府扶持科技創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科技創新有賴研發投資,中國2018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佔GDP比重分別爲2.18和2.19%,依舊比不上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卻已漸漸有了那個範兒。

2019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834萬;全國職業學校每年也能培養了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70%的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新招聘的一線員工都能來自那些院校。

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將進一步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作用。

中國發展創新有三個重點:1)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運用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創新;3)優化和穩定供應鏈。

基礎研究是科研的源頭,卻投入較大,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形成經濟效益。但一個國家有了先進的基礎研究,就能領先其他國家啟動相關應用領域的研發。

隨着國民經濟發展,中國開始關注基礎研究;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在2021年將增長10.6%。按此趨勢,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基礎研究將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生產資料累積增加,投資的邊際收益率就會下降。在現階段經濟發展,中國要持續提高生產力和國民收入,就需要增加全要素生產率,即提升除資本貨物和勞動力外其他要素的生產率。

這次「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推進農村改革;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

那些措施與科技創新一道,有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能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從而擴大經濟規模和提高人均收入。

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啟示

香港社會關注「兩會」關於本地選舉制度改革等涉港政治議題;而以下事態發展同樣值得關注:

1)前述的科技創新會成爲未來中國經濟的亮點。

2)中國今年GDP增長目標在6%或以上,政府工作報告則強調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和貨幣政策的穩健性,顯示中國與美國未來刺激經濟方案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那會影響內地和香港今年的資產價格走勢,在港的資金或許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

3)「兩會」期間,副總理韓正參加香港代表團審議時指香港解決住房問題難度很大,「但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估計中央對特區政府未來在那個領域的監督力度會加強。

4)隨着大灣區發展,生產要素會增加在區內的流動。

因此,在政府政策導向和市場作用下,香港存在改變產業結構的可能性。或許,那會是一個好的轉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