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恩:辛丑百二年:現實主義與中美角力的升溫

2021-03-25
潘俊恩
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3-25 at 15.37.00.jpeg

兩個甲子輪回,中國和美國均已經「朱顏改」。阿拉斯加會談中,雙方開首即唇槍舌劍。現實主義中,中美為實現本國利益,在經濟、政治和外交等層面上對弈,未來的關係充滿兇險。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主義的角度,雙方的角力只會不斷升溫。

歷史記憶激起民族主義

阿拉斯加會談後,中國大陸媒體不約而同與 120 年前的《辛丑條約》作對比,激起現今大國崛起的民族自信。1901 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因慈禧太后縱容義和團攻擊外國使館、殺害外國人和破壞教堂等「扶清滅洋」活動,招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滿清與西方列強 11 國簽訂《辛丑條約》,賠償 4.5 億兩銀,關防洞開,掀起瓜分危機,喪權辱國,「洋人的苦頭」讓中國的天朝體制正式走到終點。辛亥革命以來,軍閥割據,日本侵華,救亡的民族情緒再度湧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改革開放造就雄厚的綜合國力,逐步締造「中國夢」,是「曾經輝煌、但飽受近代列強羞辱的古老民族的『復興』之舉」,「中國威脅論」更引來「外國圍堵」。民族主義作為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累積國家實力,時至今日,中國可以「平視世界」,民族主義的確功不可沒。

崛起強權挑戰既有強權

美國視中國「復興之路」為崛起強權,挑戰自身既有強權。現實主義認為主權國家追求相對權力和利益是合理的行為,提高在國際分配的比例,目標是維護國家安全,而且彼此之間的安全互相排斥,敵強則我弱,此消而彼長。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經濟和政治強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21 世紀初,美國聚焦中東事務和應付環球金融危機,焦頭爛額。2021 年,拜登任職美國總統後,部署「亞太再平衡戰略」,「準備引領世界」,重申作為全球領導者的歷史作用,企圖挽回以往在東亞衰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中國經歷改革開放累計資本,並於世界聚焦環球金融危機之際,專注擴張自身實力,外交政策由 2003 年的「和平崛起」,經歷「一帶一路」倡議,逐步轉變成現今的「戰狼外交」,凜然指出美國沒有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要求以「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中國「打交道」,背後支撐是雄厚的政治資本和刻骨銘心的「民族記憶」。美國指控中國從政治、經濟和網絡等領域威脅國家及盟友安全;中國反指控美國「長臂管轄」和「壓迫」,以霸權製造障礙,煽動進行攻擊。對美國而言,處於「民族復興」的中國是「最具危險性的國家」,亦是「21 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大國政治漸趨對立。中美關係正符合挑戰國與霸權國雙邊關係的特徵,世界已經形成中國與美國競爭強權的共識,亦反映現實主義中國家追求權力擴張,彼此的安全互相排斥。

楚河漢界衝擊國際秩序

中國與美國對於建構國際秩序存在角力,背後是迥異的價值觀和利益的衝突。自21世紀起,美國積極投入全球事務,採取「滲透性霸權」的策略,在意識形態上對他國散播「民主」,不經不覺成為「後現代帝國主義」國家,協助他國參與「民主建設」,儼如「世界警察」,「自由國際秩序」實際是美國延伸勢力範圍的機制。美國於中東發動戰爭,導致兵禍連連、採取「亞太再平衡戰略」,聯合亞洲資本主義國家圍堵中國,以及借人權干涉他國內政,最近美國亦喜見歐盟 30 年來首次因人權問題制裁中國;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後,以「和平共處」和反對「霸權主義」作為外交原則,主要連結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塑造「親仁善鄰」的形象,即使現時以「大國外交」作為論調,但鮮有以軍事力量干涉他國事務。美國的外向型民主衝擊中國的內向型民族主義和主權,中國亦藉此表達美國的「普世價值」、輿論和規則在中國及盟友沒有市場,暗示世界存在隱形的楚河漢界。

於21 世紀的中美關係而言,中國起初處於被動,但不得不面對美國的挑戰。在現實主義中,國家的安全互相排斥,美國理所當然積極採取行動牽制中國,「致力於通過外交手段促進美國的利益,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捍衛「原則」、「人民」和「朋友」,以「日本和韓國對美國回歸的深切滿意」,警惕中國臥榻之側正有美國盟友「酣睡」,應對中國日益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外交力量;中國亦必須回應美國的挑戰,一方面以「戰狼外交」打破困局,一方面採取「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的論調,而不是「一小部分國家所倡導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既抗衡美國的「霸權主義」,又表現渴求聯合國公允仲裁的形象,軟硬兼施,亦是不爭之爭。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利益關係的衝突,中美雙方均沒有更高權威約束彼此和維持國際秩序,故必須「自利自助」,亦揭示現實主義中世界正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國和美國在爭奪建構國際秩序話語權的競爭日演激烈。

未來形勢訴諸權力分配

「弱國無外交」,「強權即公理」,在現實主義中的國際社會如同原始叢林,弱肉強食是生存法則,國際組織和國際法在政治權力和利益面前的影響力相對較少,權力和實力是國際話語權的唯一保障。面對「東升西降」的趨勢,美國日後勢必繼續積極以外交手段,回歸符合美國期望的「國際秩序」,謀求後續對中國更強勢的雙邊關係;中國亦必定因應美國的挑戰,以民族主義作為推進社會進步的意識形態,穩步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作出更強硬的應對措施。未來的形勢取決於中美兩國於國際社會的權力分配,若雙方同時增加權力,權力分配相約,則沒有戰爭的必勝把握,達到維持權力的平衡狀態,亦稱均勢外交;若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戰爭成本和風險下降,則局勢反而變得嚴峻,發生激烈衝突的機率亦相對提高。

辛丑輪迴,今非昔比;中美競秀,伯仲交替。面對 120 年前不同的自己和對方,雙方的政治行動勢必讓國際局勢日益複雜。中國對抗美國,也許是主導下一波文明的衝突。在國際社會注目的背後,會否隱藏「第三勢力」,仍是未知之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