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激烈交鋒後,中美關係有望回到可控狀態

2021-03-24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3-24 at 10.06.30.jpeg

激烈交鋒後,中美關係有望回到可控狀態

-- 從新華社對中美高層對華報道看下一步走向

本次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戰略對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劍拔弩張的情況。激烈交鋒後,輿論都對下一步中美關係走向表示悲觀,更有人說此次對話破裂了,是新冷戰的開始。

然而,從新華社事後對會談的報道(楊潔篪、王毅同布林肯、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3/20/c_1127233467.htm)來看,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相反,雙方都同意恢復一些被破壞的正常互動。

首先,開篇第一段寫道:「雙方圍繞各自內外政策、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長時間、建設性的溝通。雙方認為對話是及時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新華社這個定性就將會議的重點放在了正面區間,而非網絡廣傳的雙方激烈交鋒,出現重大分歧的氣氛。

在尾段,文章總結了會議成果。首先,雙方同意保持對話溝通,開展互利合作,防止誤解誤判,避免衝突對抗,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雙方都希望繼續高層戰略溝通。

這並不是理所當然,此前,布林肯出席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出席聽證會時稱,阿拉斯加對話是「一次性會晤」。至於是否延續,取決於對話是否在美國關心的中國議題上取得切實的進展。大有「不合我意就掀桌」的意味。

在具體合作問題上,雙方將建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探討了恢復領事機構、外交人員和媒體記者的安排;及兩國疫情緩和後通關的安排。

美方還重新說明了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

雙方也同意在多邊組織中加強協調,並在一些國際和區域問題上保持溝通。

總體看,中美完成了事前外界對這次會面比較理想的預期,同意一起拆除特朗普埋下的地雷。與對話開始時雙方的敵對狀態大相徑庭。

強硬為穩國內政治

實際上,外交談判中的公開會議從不為達成什麼成果,而是做給國內民眾看的。談判的關鍵一向不在開門會議說什麼,而是閉門會議談什麼。對現在的中美雙方更是如此。

特朗普執政期間採取各種極端手法打壓中國,煽動國內對華仇恨,使得兩國民眾敵對情緒加強。這四年積累下來的互恨不可能一時消解,憋了四年的怒氣總要釋放。如果久別重逢第一次見面突然軟下來,變成「你好我好大家好」,觀感落差過大,對國內民意難以交代。尤其是美國,共和黨一定會上綱上線,煽動民主黨「賣國」議題。那即便中美達成任何合作協議,也過不了國會這一關。

所以強硬成了雙方最理性的選擇。於是美國不按套路出牌,開場白就直接發表對中國的各種指控。中國也打破套路,用諷刺和批評回懟。布林肯放風說這次是「一次性會議」,現在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明眼人就知這完全是空頭支票,他當然知道對抗這麼久之後第一次談判不可能在那些議題上取得進展,中國也不可能在核心利益上讓步。很明顯這是為甩掉國內反華派窮追猛打的一顆煙霧彈。

但必須看到,中國強硬的底氣是國家實力的上升,這次會面一定會提升中國政府在國內和國際的威望。而美國在內憂外患之時,能穩住中國這個大金主,也是一種成功。最後雙方都心照不宣,各取所需,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本次會議只是起點,後續發展有待觀察。如果形勢按理想情況前進,雙方將以氣候變化議題為突破口啟動合作,並順勢逐步恢復各層級會談。美國總統拜登計劃於4月22日在華盛頓以網絡視頻方式舉行「全球領導人氣候峰會」,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可能會參加會議並有機會與拜登進行一對一對話。屆時即可觀察下一步發展。當然,進展也取決於美國經濟復蘇的形勢與拜登當局緩和國內政治對立的能力。

雖然人盡皆知中美不可能再回到所謂「蜜月期」,但至少從新華社的報道中看,兩國關係有望回到可控範圍之內。只要控制住不脫軌,未來就有機會重回正軌。畢竟中美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遠非美蘇冷戰時期的老死不相往來。現階段中國需要爭取穩定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美國需要中國開放市場和購買國債幫助復蘇經濟,並且在國際議題合作,誰都不想搞對抗空耗國力。

中美關係如今到了歷史瓶頸期,中國還需要時間繼續發展並增強軟實力,美國也需要時間成熟起來,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並理解中國制度的邏輯。當一個國家和平發展的同時並為各國帶來紅利,就不存在被孤立、被抵制的可能性。美國也不傻,只要雙方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就能實現「一山容二虎」。

中美兩國領導人都曾說過,「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這絕對是正確的判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