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逢康(筆名「十一劃生」):「九龍會」、「西洋會」與九龍開發

2021-04-16
歐陽逢康
香港足球史學會前會長
 
AAA

軍方阻撓

早前熱議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見證了九龍半島遲至19世紀末才進行大規模的都市發展,晚了30多年,而追溯香港民間足球運動早年的成長過程,亦可看到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一先一後的發展步伐。

英國人1841年占領香港島後,帶來多種體育活動,其中一種球類運動的參與者手腳並用,形式像現在的欖球和英式足球合拼,這種運動於1860年代在英國漸漸發展成為不准用手(守門員除外)的現代足球,這新版本隨後傳到香港。

香港第一支民間足球隊由英國僑民於1886年組成,名為「香港足球會」(Hong Kong Football Club),簡稱「港會」,會址設於跑馬地。而維多利亞港北面的九龍半島早已於1860年開始被英國人管治,可是九龍民間一直沒有足球隊成立,相信與九龍的發展被延後有關。

查英國最初奪取九龍半島,是為了軍事用途,大片土地劃為軍方用地,港府徵用這些地段受到英倫的陸軍部(War Department)所阻撓(將另文介紹),所以半島的城市發展一直受到掣肘,這裏歐籍居民稀少(那時華人不參與西人的戶外體育運動),而且九龍區軍營外一直沒有正式的足球場,以至久久沒有民間足球隊的出現。

首支九龍足球隊

港府不斷就土地用途與軍方交涉,經過多年的爭取,至19世紀末九龍半島的都市發展才得以展開,而1895年九龍出現第一支民間足球隊,相信並非巧合,這球隊名為「九龍足球會」(Kowloon Football Club),簡稱「九龍會」,比「港會」的誕生晚了13年,也是繼「港會」之後全港第二支民間足球會。雖然這球隊明顯為響應當年創辦的全港第一項公開足球比賽「香港足球挑戰杯」(銀牌前身)而成立,但其與半島都市發展的起動亦有不可忽視的關係。這球隊由九龍區外籍居民組成 ,初年成員主要是紅磡九龍船塢 (Kowloon Dock, 即後來的黃埔船塢) 的工程人員,而球會會址則設於黃埔船塢附近的漆咸道。

九龍會於這屆挑戰杯賽竟然一舉擊敗多隊軍方球隊而奪得冠軍;翌年 (1896-1897年) 又於第一屆銀牌賽取得亞軍的佳績。可是當時球賽都在港島舉行,該會於1897年向政府申請在跑馬地批地作為專用球場而被拒,雖然天星小輪於1898年創辦,到對海比賽和練球仍然不大方便。九龍會於1899年憤而退出銀牌賽 ,並停止所有活動 ,及至甲組聯賽誕生後九龍會才於1910年復辦。

港府為配合九廣鐵路的鋪設,於20世紀初在尖沙咀中間道以南、漆咸道以東填海,隨後於1922年5月將現在歷史博物館所在的一塊填海地撥給九龍會作為專用球場,稱為「九龍球場」 。九龍會自此實力大增,於1923 – 1929年之間四奪銀牌錦標,於1925-1926年更勇奪聯賽銀牌雙料冠軍,是該球會最輝煌的年代。二戰後該會因為漆咸道會址的土地使用權出了問題而解散。

F1.png

(上圖:九龍球場一帶地圖,附於1930年運動場地委員會報告書)

開發何文田

19世紀末九龍半島的開發,吸引很多原本居住於港島的居民搬遷過來,1902年的孖剌西報指出,半島自1895年起即見大量住宅興建;而據知搬來的包括不少葡萄牙人。香港開埠之初,很多葡籍人士從澳門遷來,聚居於上環對上的堅道、些利街、雲咸街一帶。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內地政局動盪不安,大量富有華人移居香港,集中於中環一帶,令該區房租大升,於是,承受不了的居民便趁著九龍剛起步開發的機遇,搬到地價相對便宜的對岸,令九龍房地產市場大為活躍。

有需求就有供應,一次大戰期間(1914-1918),葡人梭椏 (Francesco Soares) 獲准開發位於當時屬於九龍市郊、毗鄰1910年通車的九廣鐵路的何文田村(是一條村落,並非後來的公共屋邨)一帶地段,建設香港第一個「花園城市」(住宅加疏果種植),以供中產歐籍人士居住。開發工程初步完成時,剛巧第一次大戰結束,於是最初落成的三條街便命名為「太平道」、「勝利道」、「自由道」,其後再建成的三條街道就用他自己和妻女的名字取名 – 「梭椏道」、「艷馬道」 (妻子Emma) 和「棗梨雅道」(女兒Julia),梭椏自己住在自由道。

這新開發的住宅區與足球有關,因為二戰前香港體壇著名的葡裔告山奴家族 (the Gosanos) 就是居於梭椏道,與梭椏一家是鷄犬相聞的鄰居。

F2.jpg

(上圖:今天由窩打老道望向梭椏道,箭嘴所指應是1930年代告山奴家族居住的梭椏道1號,當天的建築物現在當然已蕩然無存。)(攝於2021年4月)

西洋會與告山奴家族

告山奴家族父親祖利奧告山奴 (Julio Jesus Gosano) 早年從澳門遷往香港,與太太生了9名孩子後逝世,夫人要獨力繼續撫養9名子女,以及4名成為孤兒的外甥。13位 (一說14位) 兄弟姐妹中,7兄弟在體育方面都有過人天份,當中兩人在足球方面貢獻尤多。

這兩兄弟人稱大告山奴(Adelino Gosano)和小告山奴(Bertie Gosano),大告尤其出色,曾11次代表香港出席港滬埠際賽,被譽為「西洋李惠堂」(即西洋人的球王),華人球王李惠堂讚他:「有標準的身段,靈活的腳頭,腳法好,有腦筋,轉身、奔跑、速度、球路均臻上乘。」因父親早逝,大告年僅14歲便要輟學打工,好讓年幼的弟妹得以上學。二弟小告在聖若瑟念書時已在校際賽中光芒四射,其足球生涯中亦曾8次入選港滬埠際賽隊。

兄弟二人效力的球會是離他們家不遠的「西洋會」(Club de Recreio),該會為僑居香港的葡萄牙人的體育會,當時香港人稱葡萄牙人為「西洋人」,所以他們的體育會就稱為「西洋會」。本港的葡僑本來已經有一個叫Lusitano的體育會,位於中環,他們大批遷移過海後,於1906年在九龍另立「西洋會」,並於1920年代中向政府申請在剛擴建體育設施的何文田京士柏公園設立會所,設施於1925年開幕 ,公園内的足球場成為該會足球隊的主場。西洋會規模龐大,除足球外,亦組隊參加曲棍球、草地滾球、木球、棒球、羽毛球、網球等體育項目,而且成績斐然,在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體壇有一定地位。

F3.png

(上圖:1930年左右的九龍半島,京士柏公園和球場在中央,近右下角是九龍球場)(照片來源:MMIS,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33564)

雖然西洋會歷史上只於1926-1927年奪過一次甲組足球聯賽冠軍,而銀牌就從未拿過,但西洋會擁有告山奴兄弟這一對名將,所以從來都是很難應付的一支球隊。西洋會現稱為西洋波會,是一個草地滾球組織,不再參加足球賽。

F4.png

(上圖:位於加士居道20號的西洋波會入口。)(攝於2021年4月)

九龍第一支甲組華人球會

九龍的開發,對能源需求大增,造就了九龍第一隊甲組華人球會的誕生。1901年英國人羅拔西溫(Robert Shewan)在香港註冊成立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並計劃在九龍黃埔船塢附近建電廠,首座發電廠設於紅磡漆咸道,1903年正式投入服務,主要為當時人口最周密的油麻地區供電(當區居民很多是1860年代英軍在尖沙咀徵用土地時被迫遷至此)。1918年漆咸道舊電廠受填海工程影響,遷到鶴園街;翌年中電取得九龍區公共照明系統的電力供應權。

F5.png

(上圖:1908年中華電力在漆咸道的第一代發電廠。)

1930年代是香港足球史上第一個黃金年代,中電的華人職員不甘後人,亦組成一支足球隊,名為「光華」,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與「光」有關的華人體育會。該會會址位於油麻地北海街 ,正式成立日期是1931年5月2日,營運資金由初年起便得到中華電力公司資助 。

光華雖云是華人球隊,但亦有少部分葡萄牙籍球員,而陣中的侯榕生,後來成為香港甚至東亞的最佳右後衛之一。1937年光華奪得初級組銀牌冠軍;1938年終於獲得足總批准加入甲組,是繼南華、中華、東方、九華之後,香港足球史上第五支甲組華人球隊,亦為九龍區的第一支;而事實上在二次大戰前,曾在甲組出現的六支華人球隊中(加上1940年成立的星島,警察不算),只有光華一隊是九龍球隊,由此亦可反映出九龍發展的相對落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1920代賴端甫開始在報章擔任體育記者,鼓吹體育運動,是為我國在報章提倡體育的第一人。賴首先在1923年創刊的新國華報詳細報導本地體育活動,向華人讀者介紹各種運動項目,繼而將這種做法帶到劉鑄伯倡辦的華商總會報和後來的華僑日報,筆名『球場舊侣』。

    歐陽逢康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