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劃生:1950年代香港足球的歐陸式踢法

2023-08-04
歐陽逢康
香港足球史學會前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8-04 at 17.14.09.jpeg

發明現代足球的英國,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内,領導了世界足球的潮流,香港足球師承英國,一直受其影響,但隨着歐陸足球的興起,二戰後香港足球亦逐漸受到後者的影響,在某程度上造就了1950年代香港足球的黃金時代。

由塔式至WM式

最初的足球,只管進攻,不着重防守。第一個成型的的是蘇格蘭的2-2-6陣式,前面兩翼鋒、兩輔鋒、兩中鋒,在1870年代後期至1880年代間,英國人將其中一個中鋒拉後到中場,成爲助攻助守的鎖匙人物,中文稱爲『中堅』,發展出2-3-5陣式,稱為『金字塔陣式』。

『塔式』流行了40多年後,1925年英國阿仙奴發明3-2-2-3的WM陣式,代替傳統的2-3-5金字塔陣式,以應對當年放寬越位條例。新陣式最大特點是人盯人戰術、負責死盯對方中鋒的不出擊中堅 (第三後衛)、助攻助守的翼衛和輔鋒、突出的中鋒和雙翼等等。

1936年中國世運隊在柏林見識到這種新陣式,以及被歐陸國家修改了的、側重地波短傳的版本,領隊黃家駿和隊長李惠堂卻以華人球員體力不足為由拒絕引入香港(不過黃家駿也承認歐陸式較爲適合香港球員);至1938年終於由英國業餘勁旅哥靈登把英國版本的WM式帶到亞洲來,廣爲採用,二戰後香港球隊繼續沿用。

二戰前後香港足球雖然雄霸東亞,但在西方球壇看來,香港球員花巧有餘,實用不足,由香港精英球員代表的1936年和1948年的中國世運隊,被西方球壇形容為“playing attractively” 而已。

1.png

(上圖:這班入選1936年柏林世運中國足球隊的職球員得以見識當世最先進的足球戰術,但沒有即時引進香港。)

遠征隊見識歐陸足球

其實香港足球在二戰前對戰術與陣式不大重視,採用的WM式也有點不倫不類,例如要求第三後衛出擊,及至戰後才開始較認真地對待這問題。1947年星島遠征英國和歐洲大陸,見識到世界足球强國的踢法,很能接受新事物的領隊胡好回港後指出,英國足球不重花巧,以實用爲主,攻守均整體行動 。這時香港球壇已較主動地向西方球壇學習,其中一樣是位置戰 (positional play) 。
1948年香港球員代表中國出席倫敦世運會,見識到當時流行的『墮後中鋒』踢法,類似現在的『假九』,即是將中鋒佈置在較後位置,避開第三後衛的糾纏之餘,還為其他四位前鋒鋪橋搭路(schemer角色),衝鋒陷陣的任務由兩位輔鋒負責,前鋒綫由W型改爲M型。

這戰術源自匈牙利布達佩斯MTK球會的打法 (現代足球則由『羅馬王子』托廸於2006-2007年球季在意大利聯賽率先採用) 。好處是前綫經常有四位前鋒攻堅(故又稱『四鋒陣』),壞處是本來助攻助守的兩位輔鋒被調上最前綫,防守力量削弱。不過,在匈牙利國家隊中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爲他們是前鋒後衛齊上齊落,是『全能足球』的雛形 。

1948年倫敦世運足球由北歐的瑞典奪得冠軍,中國於初賽便被土耳其淘汰,回港途中,在泰國比賽時便急不及待試用這新戰術,由張金海擔任『假九』角色,是為二戰後我國足球採用『墮後中鋒』踢法之始。
世運隊回港後的新球季,由胡好作爲足主、擁有8位世運脚的南華便立刻試新陣;隨後傑志、東方等也紛紛採用這戰術。任何戰術均需要適合的人才配合,張金海早已初試啼聲,證明他有此能力,另外同隊的朱永强和有時客串中鋒的何應芬都能當此任。然而,有些球員只適宜當傳統的衝刺型中鋒,巴士中鋒鄧宜杰便是一例 。

瑞典雖然是1948年世運冠軍,但1950年代前半葉雄霸世界球壇的是匈牙利,該國足球於1950年起,直至1956年『匈牙利革命』令到國家隊解散爲止,其踢法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足球,包括香港。應該指出的是,香港這墮後中鋒踢法,與原來的匈牙利踢法並不完全一樣,人家的目的是以攻為守,一有機會便上前進攻,而香港的版本則是以守為攻 。

另外,M式鋒綫也不一定由中鋒墮後,其中一位輔鋒也可以。一般出任左輔的1950年代球王姚卓然便經常擔當這角色;1960年中華民國隊在羅馬奧運決賽周的3-3-4陣式,則由香港右輔球員郭有墮後。

1948年倫敦世運香港球員見識到的最新踢法,除了『墮後中鋒』外,還有『出擊中堅』(又稱『第六前鋒』)。在WM式裏面,中堅不需要也不應該出擊,二戰後被評爲十分保守的踢法,亦被馬菲士指為英國足球衰落的重要原因,而那屆世運中『出擊中堅』踢法大放異彩。中堅出擊時,左右閘必須改盯對方兩輔鋒,兩翼衛改爲看管對方兩翼。『墮後中鋒』加上『出擊中堅』,便將WM式的3-2-2-3變成2-3-3-2。

1954-1956年任香港足總教練的史迺頓(Tom Sneddon)便特別推崇『出擊中堅』戰術,要求港代表隊球員加緊這方面的練習。可是,不是所有第三後衛都可以轉型成爲出擊中堅,因爲後者需要有充沛氣力,也要有助攻的能力,香港當時得令的中堅,例如高保強、吳祺祥等,都未能符合這種要求。而經常擔任華聯教練的球王李惠堂對於出擊中堅踢法有所保留,他認爲WM式用兩翼衛助攻更具效率 。

2.png

(上圖:1950年代報章討論香港足球採用歐陸流行踢法的可行性。)
 

歐陸踢法的全面輸入

雖然1947年星島訪英以及1948年倫敦世運均為香港球員見識歐洲踢法的大好機會,但只限於一小部分入選的隊員和領隊教練,香港球壇以及廣大球迷真正認識世界最先進法、香港足球從而經歷重大變革,則要等到1949年11月戰後第一支歐洲球隊 – 1948年倫敦世運足球冠軍瑞典的强隊荷辛堡Helsingborg – 訪港,以及隨後歐洲大陸球隊的陸續到訪。

經過1920-1930年代香港足球第一個黃金時代之後,二戰後初年一般本地球員、球迷習慣了香港足球稱霸東亞,以爲華人球員只在身材氣力方面不及歐洲球員,殊不知荷辛堡這支瑞典聯賽亞軍在香港三戰全勝,尤其令人震驚的是令最强的華聯 (擁有姚卓然、黎兆榮、朱永强、何應芬、張金海、鄒文治等球星) 恥辱地慘敗1-7,給畫地爲王的香港足球予以當頭棒喝,讓香港球壇大開眼界,終於明白到:除個人技術外,體力、速度、合作、戰術都起關鍵性作用。

所謂『現代足球』,陣式只是其中一面,這隊瑞典隊也示範了歐陸踢法的其他方面,當中最明顯的就是第一時間傳球走位,球到人到,而且是傳位不是傳人。港聯華聯三場都有上陣的姚卓然,在他的回憶文章中提到他如何茅塞頓開。

看過荷辛堡的演出後,很多本地球隊立即相繼仿傚,雖然表現出來有點東施效颦,球員接得來球後還是要控定皮球,看看隊友位置才傳出,傳出後又不懂得如何快速走位;但是如姚卓然那些球商較高的球員不久後便已頗得其神髓,而1950年代南華的中前場球員 (姚卓然、莫振華、何祥友、唐相等)便是示範三角短傳威力的能手,他們進攻時猶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視其他强隊的後防如無物。

荷辛堡領隊賴白(Wolf Leyberg)後來成爲足球經紀,為香港足球總會拉綫搭路,介紹了多隊歐洲球隊遠來訪問,其中次數最多的是瑞典宇哥登(Djurgardens),10年間來訪三次(1950、1953、1959),10戰全勝。當時大概每三支外隊訪港便有一支來自歐洲(見文末訪港歐陸球隊名單及圖表),不斷將最新的歐陸踢法帶來香江。

1950年代是香港足球黃金歲月,香港華人强隊橫掃南洋一帶;由香港球員代表的中華民國隊連奪兩屆(1954、1958)亞運會足球冠軍;而香港亦勇奪馬來亞主辦的1957年首屆默迪卡杯賽冠軍,香港被譽爲『(東亞)足球王國』。對於這些功勛,歐陸式踢法的熏陶可有莫大貢獻。

這種着重地波短傳推進的踢法,正好適合小型球出身、脚法細膩的球員,於是香港大批小型球好手得到出頭的機會,港九多個小型球場頓成甲組球星溫床。

當然,亞洲其他地方也有機會學到世界先進的踢法,歐陸球隊也到訪其他亞洲國家,而有些地方的足總,例如印尼,更聘請了歐洲教練。不過,香港這段時間人才輩出,仍然手執東亞足球的牛耳。
 

3.png

(上圖:1951年2月丹麥寳嘉賓足球隊訪港賀歲的特刊。)

4.png

(上圖:1952年1月丹麥愛皆甜蜜足球隊訪港賀歲的特刊。)

5.png

四後衛踢法

二戰後的足球戰術變化很快,1950年代中期開始又流行四後衛,是來自1950年代初在歐洲出現的4-2-4陣式(首先採用的一説是西班牙,一説是匈牙利)。1958年巴西以他們版本的4-2-4陣式奪得瑞典世界杯冠軍,令其更受重視。戰後香港球壇學習西方潮流比以前快得多,1958年香港的新球季,已見到黎兆榮執教的傑志採用4-2-4陣式 。

四人的後防並非四人平排,其中一人會被放置在其他三後衛的後面,負責『包抄執漏』,成爲所謂『清道夫』,所以陣式其實是1-3-2-4,而清道夫這角色被西德球星碧根鮑華發揮得淋漓盡致。

球王李惠堂的兒子李炳德告訴筆者,他1960年代效力星島時,球隊後防已經是採用四後衛,但沒有固定某人當清道夫,他自己當過,此外譚漢新、馮紀魂、霍柏寧也當過。香港球員中,擔當此任最知名的,似乎是後來成爲香港隊教練的黎新祥,當然,『阿叔』林尚義也是個中好手。

1950年代香港球壇產生了一班百年難得一見的足球天才,遇上完全適合他們身裁與體力的歐陸式踢法,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香港足球繼1930年代之後再創另一高峰。

1949-1959年到訪香港的歐陸球隊(不包括英國球隊):
1949年11月 瑞典荷辛堡 (Helsingborg)
1950年12月 瑞典宇哥登(Djurgardens)
1951年2月 丹麥寳嘉賓(Boldklubben)
1951年11月 瑞典賀辛堡 (Halsinberg)
1952年1月 丹麥愛皆甜蜜 (Akademisk)
1953年2月 奧地利連斯 (Linzer (LASK))
1953年11月 瑞典宇哥登(Djurgardens)
1954年2月 丹麥高芝 (Koege)
1954年11月 瑞典AIK(Allmänna Idrottsklubben)
1955年1月 瑞士草蜢 (Grasshopper)
1955年2月 奧地利愛瑪奴 (Admira)
1956年1月 奧地利維也納(Wiener)
1956年1月 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58年1月 奧地利域架(Wacker)
1959年11月 瑞典宇哥登(Djurgardens)
6.png

 

延伸閱讀
  • 1920代賴端甫開始在報章擔任體育記者,鼓吹體育運動,是為我國在報章提倡體育的第一人。賴首先在1923年創刊的新國華報詳細報導本地體育活動,向華人讀者介紹各種運動項目,繼而將這種做法帶到劉鑄伯倡辦的華商總會報和後來的華僑日報,筆名『球場舊侣』。

    歐陽逢康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