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為想移民英國的港人算一算經濟帳

2021-04-22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22 at 13.17.43.jpeg

近年香港的政局動盪,2019年的黑暴和2020年的《國安法》形成了左右拉扯的力量,讓很多政見相異的人都可能有同一個想法:香港每下愈況,何不一走了之?於是,英國曾估算2021年有15.33萬港人前往英國。

筆者周圍也真有些移民的案例,他們離開的原因只有一個理由:去一個更好的地方!這個「好」,可以是經濟、可能是教育,也可能是價值觀。然而,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今天舉家移民英國的,就有點像1911年入宮為太監,可能使整個家族走上將沉的賊船,後悔一生。

我們先談點經濟。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從香港移民到英國,是裏子和面子有利的事,英國表面福利好、環境美,還有先進文化及制度的榮譽感,但用數據說話,1990年英國人均GDP是19,095.47美元,香港是13,486美元,其時香港人的經濟實力還不如其宗主國。但經三十年的發展,2020的英國人均是42,235.94美元,香港呢,46,701美元,後來居上了,我們從過去三十年,移民英國的港人大量回流就知當地居留不易,發展不好。

而且,有一個數字更叫人震撼。移民是整個家庭連根拔起的事,很多人移民都是為了下一代,如果下一代找工困難,移民就成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傻事。據英國下議院圖書館的數據,2020年英國青年(18歲至24歲之間)失業率從12.1%增加到14.3%,數量增加了52,000人,增長了10%,年青人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大幅增加,從2020年2月到2021年3月增加263,700人。簡言之,每100位青年就會有14人左右失業。與之相比,香港20 - 29歲的青年人在2020年的失業率為9.9%(政府統計處數字)。

當然,有人會說新冠肺炎百年一遇,情況特殊,不能作準。那我們看看將來。在脫歐前,英國與德國、法國組成了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歐洲最為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三個國家。三國中,英國又是唯一的全球金融大國,擁有國際金融中心倫敦,事實上,英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戴卓爾夫人當政後推動「新自由主義」始,英國著力私有化革命,結果就是製造業大萎縮,佔GDP從1990的

16.671% 到2019年的8.593%,而在2019年,服務業則佔英國GDP的80%。

23233.png

英國也一直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服務產業,如金融、服務、法律、娛樂等,而服務對象主要就是歐洲市場。然而,英國在2016年自殺式的脫歐卻使這個發展模式走向絕境,根據智庫組織New Financial研究數字,脫歐後有7400個職位從英國流失至歐盟;金融企業轉移營運地點的個案有440宗,按照其估算,銀行業轉移的資金超過9000億英鎊,另保險公司與基金公司則轉移超過1000億英鎊的資金。這還是最初步的估計,苦日子陸續有來。香港人移民英國也看希望能從事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務產業,但英國脫歐後,這類工作也必會買少見少。

與這個衰落故事相對的,全球經濟重心正向東亞轉移,2018年10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一個新的霸權:中國世紀仍方興未艾」的專題報導,報導了過去兩千年來世界經濟活動重心(The world's economic centre of gravity)的空間移動,從十六世紀開始往西北移動,到1820年以後,也就是十九世紀初開始,世界經濟重心的移動加速,一直往西走,這就是西方世界的興起,這段歷史包含航海地理大發現、殖民擴張與工業革命。然而,從1960年以後重心就開始慢慢往東移動,1980年以後快速地往東移動,預測到本世紀中葉,重心還會繼續快速東移。

香港正正處於重心的中心,說白一點,就是「衰極有個譜」。一個香港人都會明白的比喻,今天從香港移民到英國,就是2008年時將樓賣了,並All in在五號仔身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統計處指,今年人口上升,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包括3.1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以及14.3萬名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入。其中在短短約7個月,各項新增或經優化的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120,000宗申請,批出超過75,000宗,其中「高才通計劃」反應尤其熱烈,接獲超過41,000宗申請,批出超過30,000宗。這些切切實實的數字充分反映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亞洲國際都會魅力依然。

    楊莉珊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