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中國流行語」滲透?!認真你就輸了……

2021-04-26
林奕辰
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26 at 11.42.09.jpeg

四月中旬,台灣某網路團隊發佈了一篇〈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的專題報導,並以網路遊戲的方式,讓網友圈選認為是「中國流行語」的詞彙。畢竟身為臺灣人,肯定一眼能辨識相關字詞。

團隊整理近8年的Dcard(台灣新一代年輕人較常使用的社群網路服務,由於只開放就讀大學的學生註冊,因而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論壇資料,找出所謂「中國流行語」,僅以2020年為例,包含:閨蜜、立馬、特好、網紅、顏值、小姊姊、在線、奇葩、信息、好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等詞語,並發現在Dcard討論版的BL、追星、戲劇綜藝版中被頻繁使用,貌似已在台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於是這回,他們又抓到了,中國大陸成功「統戰」台灣人!

特別當年輕一輩的日常生活,無論觀賞串流平台的戲劇節目、打開通訊軟體招呼朋友玩手機連線遊戲,或是打開社群網路或各種手機APP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些動作竟有越來越多受中國大陸影響的所在,追的番劇是《陳情令》、《琅琊榜》、《延禧攻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看的節目是《明星大偵探》、或早一點的《奇葩說》、《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玩的手機遊戲是《王者榮耀》、《斗羅大陸》、《秦時明月》、《陰陽師》,甚或時不時把「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掛在口頭的《絕地求生》,至於手機裡的APP是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乃至與人交流用簡體字,或放著臺灣慣常使用的詞彙,選擇來自中國的詞彙使用?

團隊藉此提出疑問,表示「當台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語言從不是一成不變的

並非不能理解,每每談起中國大陸地區對外的文化輸出,台灣和香港文化圈便會非常敏感。畢竟整個華人世界都正經歷來自中國的一場文化影響,或者說,因為中國大陸地區的崛起,加上台灣的政治因素影響,使得原有的中國文化話語權開始易主,也在社會層面產生實質影響。

但報導提出的,「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或從論壇資料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則多少太過上綱上線,更顯然有些反應過度。

畢竟語言跟文化並非完全固化的,台灣曾經歷荷蘭、西班牙、明鄭、清廷、日本、中華民國的治理,另外現階段雖然以閩南族群為最大宗,但客家人、外省族群,乃至於原住民族群都在同一塊土地上生養成長,帶來各自的語言、文化,並對台灣常民生活造成影響,更使台灣地區日常使用的詞語像混血兒一般,夾雜著各種各樣的元素。

舉例來說,大陸稱為西紅柿的「番茄」,台語叫thoo-má-tooh,自然是日文トマト的發音,而日文是自英文的tomato音譯。另外「俱樂部」這個詞彙同樣借自於日本漢字,日文稱為クラブ(Kurabu),亦即英文的club一詞,而台語發音為kū-lo̍k-pōo,這都是台灣使用上百年的詞彙。

如要講究台灣語言的「純正血統」,是否也該清除這些個早在我們生活中的詞句?

特別隨著資訊全球化的發展,文化交流益發方便、快速,有越來越多的語言、文化因子飄洋過海。舉另一個用語「姨母笑」為例,它源自韓國飯圈(粉絲圈),由於內助本身為韓國流行資訊網站的編輯,筆者大概是6、7年前,早於在中國大陸地區被廣泛運用前便已知曉,而台灣地區則是近幾年才提高使用比例……那麼這算是韓國的?中國的?台灣的語彙?相信是極難予以定義。

另外報導中也有提到的「C位」跟「pick」兩個字眼,前者可追溯自日本團體AKB48,由經紀公司挑選一名人氣最高的偶像站在正中間,所謂「站center(carry)位」,即位居核心地位的意思。至於後者,即英文的挑選之意,也是2016年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開放觀眾以簡訊投票決定誰次淘汰,從而出現「國民pick」這樣的詞彙,而到2018年騰訊取得韓方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便進一步沿用。

另外同樣在報導中,被認定為「中國流行語」的「顏值」,事實上也來自於「顔面偏差値」這個說法,相當明確地,也源自日文。至於另外一個詞彙「擔當」則是由日文漢字的「担当」直譯來,也是日本演藝圈使用相當久的詞彙。

「中國流行語」的定義與判斷標準在哪?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原來在日本、韓國綜藝就使用的語彙,為什麼可以被定義為中國用語?這樣的判定的標準在哪裡,又能不能服眾呢?不無疑義。

可能也是預料到會遭到質疑。專題製作團隊另外發文解釋其所挑選的詞彙,並稱其「製作初衷是想捕捉中國流行文化對台影響,進而決定觀察台灣年輕人使用『中國流行語』的情況,因此,其中的詞彙就包括一些並不原生於中國,卻在近年中國論壇相當流行的字詞。」因為台灣年輕人使用詞彙的情境與中國大陸選秀節目有關,衍生意涵也與中國大陸有類似的脈絡,是以做出這樣的認定。

因而它所挑選出的奇葩、好評、立馬、閨蜜、信息、套路等,也屬於「中國流行語」。團隊之後做出相當多的說明:「奇葩」出自漢朝的司馬相如《美人賦》,形容珍貴稀少的花卉。團隊解釋過往使用上較為正面,形容某人不落世俗,但由於在中國大陸的使用上較為貶義詞,形容稀奇古怪、讓人無法理解的人事物或現象。「立馬」源於中國北方方言,早見於《金瓶梅》第71回,原指「挺立於馬上」或「倚靠於馬旁」,本意與速度無關,往後被直接轉化為「立刻、馬上」之意,近年來使用上有增加的趨勢。至於「閨蜜」是從台灣人過往也經常使用的「閨中密友」演變而來,形容女性的親密好友,而大陸地區「閨蜜」一詞則藏含著「甜蜜」之意。而「好評」雖然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是「正面的評價」,但中國大陸在近年淘寶網興起後,原本抽象的「好評」,逐漸轉變為量化指標……

不可否認,這多少有些強詞奪理。

報導的詞彙中,有好幾個僅是老詞新用,很早在港台地區就有,也存在跟大陸地區當下相似的意思,而後可能是從台灣或香港流行到大陸地區,再反向轉回港台地區。

比如「奇葩」的負面意思,筆者在讀大學前恐怕就已經有了,倘若用怪腔怪調來唸,就是反諷與罵人的用法,也有下流的意思。至於「套路」一詞更早,筆者唸小學時就被告誡要小心被人訛詐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係指金光黨或江湖騙子行騙時的固定台詞,要小心「落套」,另外當然,武俠小說中也不鮮見。至於「信息」一詞,早見於二、三十年前的香港,當時港台就有人在用,根本談不上「中國流行語」。

況且,如果以同一標準來說,該報導所使用的,讓網友圈選「中國流行語」的網路遊戲,間中就有片段其實是台灣原有,但在中國大陸流行起來,又沒有被該團隊挑選出的,或是兩岸同時都在流行的詞彙。

另外語意本身也絕非一成不變的,同一個字詞,台灣人談到「我對某某事很感冒」,事實帶有負面意味,所謂「很感冒」意思是不喜歡,大陸地區用的「很感冒」,卻是很感興趣的意思。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媳婦」在台灣指涉兒子的老婆,在大陸則是自己的老婆,台灣的「毛片」是未經後製的影片,大陸地區稱毛片的,則是……嗯……愛情動作片,其他像是「菜單」、「小姐」、「土豆」、「菠蘿」的詞意不同,這幾乎已是兩岸交流中的常識了。

即便不以兩岸為例,借用相當多漢字的日本人使用「檢討」二字,跟台灣與大陸民眾所使用「檢討」之涵義大不相同。兩岸中國人的「檢討」主要是說缺點,但日本人的「檢討」則是正反俱陳,什麼都能說。若探究該字詞的原始意義,就是檢查、檢驗、探討,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僕數月來,檢討囊袠中,得新舊詩,各以類分,分為卷目。」、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仁宗慶曆初,嘗詔儒臣檢討唐故事,日進五條,數諭近臣,以為有補,其後久廢。」,都與日本現在的用意所差無幾。但曾幾何時,兩岸使用「檢討」這個詞彙更多是負面的意味,當我們說「你好好檢討檢討」,更多是針對錯誤言行舉止的反省、檢查。

上述的種種狀況,也就導致許多自認很瞭解大陸地區語言用詞,有相當自信挑戰這個測驗,卻發現沒辦法全部正確,更意外發現若干日常用語,竟然是「中國用語」的原因。

畢竟該團隊的標準本身過於主觀,邏輯亦無法自洽。

而既然是流行詞,其存在的週期一般相當地短。也無論是為了追星或觀覽影視節目,年輕一代運用QQ、微博、抖音等大陸地區的社交軟體,或閱讀書寫簡體字以貼近自己的偶像,在流行風潮過去,或是年齡漸長,從學校進入職場,相關流行詞即無可避免地自然死亡。舉之前媒體曾經做過的,2020年的網路流行語,包含「耗子尾汁」、「量子糾纏」、「本斥但大」、「時間管理大師」、「今晚,我想來點⋯⋯」、「像極了愛情」等等,多有一定的故事、情境,事實上抽離脈絡,到2021年底便沒有多少能讓人聽得懂的。幾年前台灣年輕人流行過的「嚇到吃手手」、「傻眼貓咪」、「Bang」,或大陸年輕人頻繁使用的「洪荒之力」、「皮皮蝦,我們走」、「我覺得不行」,眼下還有多少人慣常使用?

流行用語偶爾會形成風潮,而後也不需要太長時間便會自動衰退,極少留下太大的影響。而相近地緣和文化的地區,本來就是無可避免語言文化上的交流,這相當正常。

至於會不會如同團隊所疑懼的,因為中國大陸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的流行,使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國流行語」,更在背後牽扯出「國家認同」來?我也只能呵呵。

使用什麼詞彙是個人自由,不需要過度檢視

語言是流動的,彼此學來學去,又因為歷史背景與社會脈絡而各自轉化,然後或者一不小心在哪裡變成流行用語而被廣泛使用。就選自己覺得好用、堪用,可以表達最適切的意思即可,真的不用太緊張。

當然,每個人或都存在自己的判定與堅持,以筆者個人的標準,新創詞彙的部分,比如「學霸」、「佛系」、「網紅」等,筆者覺得都很有創意,一如台灣網民也很喜歡創造若干詞彙,像「魯蛇」、「肥宅」、「鄉民」,或是使用縮寫的「北車」(台北車站)、「頂大」(頂尖大學)、「日料」(日本料理)、「網小」(網路小說)等等,只要近乎一目了然能知曉其指涉之意,為求方便簡略,是不是「中國用字」真的不需要太糾結。

但對筆者而言,也有些例外,諸如「視頻」、「打印機」、「計算機」,我會堅持台灣所習慣用的「影片」跟「印表機」、「電腦」。「走心」也是。「走」與「心」兩個字湊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誤解,產生完全相反的意思。直觀上可能是離心、變心,但近期的詞意卻是經心、上心。不過這純粹是個人美學,乃至筆者主觀認定的歷史淵源、造詞邏輯與詞義指涉,因而選擇了台灣字詞而已,純粹是個人好惡,不涉及政治意識形態或國族認同。

比較討厭的是,前兩日這個話題傳開後,筆者網路上的某位網友在臉書留言中使用「視頻」一詞,卻被人訕笑說是用「中國用語」,好似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一般……但無論自己或他人都沒必要刻意做這樣的查核,否則不也是另外一種政治審查?

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時,那句「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言猶在耳,就是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認真看待。

當然,筆者並不否認語言當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也確實反映一社會的變遷與一時代之精神。但若太過簡單粗暴地,將所有事情都納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範疇,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將語言無限成「文化統戰」、「紅色文化入侵」,反而易衍生出扭曲心態。尤其是現階段極不正常且不友善的兩岸關係下,令原本低政治性的東西,被太過份的政治觀點所解讀。

若總糾結於幾個詞彙,跟著搖旗吶喊「狼來了、狼來了」,很容易忽略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而終究在任何事情上追求「純正血統」,召喚「國族至上」的意識形態,都是相當危險的事。特別是台灣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地方,如前所述,數百年來融合各種文化,委實難定義什麼文化是純正台灣血統。

無論是否有意,這樣互貼標籤、區分「我群」與「他群」並要求選邊站,彼此進一步輕視與敵對的結果,只會造成這個社會更加分化,往極端走,便成為只知道擊潰他群、剿滅異類的「仇恨連鎖」,最後使得每個人都不再保有原來的樣貌,不再是一個理性而獨立的人。

萬幸現階段台灣社會的自省能力還在,還未真走到那一步。

 

註:部分內文除引用該網路媒體團隊〈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專題番外篇】奇葩、閨蜜也算是中國流行語?懶人包一次看懂〉兩篇專題報導,亦酌參《民視新聞網》〈立馬、正能量都是中國用語?他玩測驗挑戰結果超意外〉、《聯合報》〈神回顧/看懂「咩噗」才算年輕人!2020年度20大爆紅流行語你懂幾個?〉、〈「很感冒」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差異最大的兩岸用語就是...〉、《中時新聞網》〈2017年度十大網路流行語出爐 不懂還不惡補!〉、《KNOWING新聞》〈10個大陸人用詞,默默成功「統戰」台灣人!〉等相關報導,與喬瑟芬〈抗拒中國流行語外,壯大台灣文化真正值得做的是什麼?〉、盧郁佳〈中國流行語滲透臺灣:電視臺鐵化〉、蜉蝣〈你也在用中國流行語「立馬」嗎〉,以及資深媒體人陳季芳、作家陳穎青、作家兼網紅經紀人韓璟、作家余澤霖等人之評論,特此致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