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兩件能夠解決房屋危機的事情

2021-05-12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高級研究員 潘灝儀

房屋不但是容身之所,更是承載眾多家庭容器,但偏偏房屋供應是現今香港的燃眉之急。我們從量化的方式分析出,現時的政策力度將無法讓社會上的房屋供應在未來十年內達到政府訂下的目標。慶幸的是,要解決香港的房屋難題,雖然難度十足,但在未來十年的框架內,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前提是特區政府必須一改一如以往「business as usual」 的態度。只要政府抓緊兩個關鍵,就能夠逐漸將供應提升至政府的目標水平。這兩件事就是將新發展區等有主要造地計劃的進度加快兩年,以及將改劃及地政程序得來的年均房屋量提升5%。

實現《長策》目標絕無可能?非也!

特首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出,「根據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發表的2020年《長策》報告,我們已全數覓得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但政府所指的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是未來十年內可能興建中的單位,而非實際交付量。

根據我們預測,如果各項造地措施繼續以目前速度推進,未來十年只可供應277,400個公營房屋單位。若要達到政府《施政報告》中的數字,現時的新發展區及其他主要的造地措施時間表需要全部提前兩年,同時改劃土地亦需每年多交付5%的單位。在此情況下,十年公營房屋的總供應量合計將有329,300個單位。

 WhatsApp Image 2021-05-11 at 18.13.38.jpeg

(古洞北新發展區)

私人住宅方面,未來五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年均將僅約15,000個單位,較2020年的實際落成20,900個單位少28%。預計2026至2030年間,每年平均只有12,000個私人單位落成。這個水平不但比未來五年的年均量少兩成,也比《長策》的年均目標12,900個單位少。要追上《長策》的年均目標,各新發展區及鐵路項目的進度需提前一年完成,而各個正在進行規劃及地政工作的主要私人項目,亦需較現時增加5%的供應量。

 KU2.jpg

(觀塘一帶私人住宅發展項目)

要破供應「乾涸」困局,政府必須雷厲風行 

展望未來,政府必須有開發具規模和完善配套的新市鎮的能力,而又同時擁有建立土地儲備的長線策略目光,以支援香港的長遠發展。以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及為例,早在90年代初開始規劃,但預計分別要到2031及2038年才全面落成,前後需時接近40年!我們認為提升中短期房屋供應的關鍵,始終是集中精力確保已在進行中的各新發展區可以盡快落成。具體措施方面,我們建議政府著力研究壓縮新發展區的發展流程,並落實「基建先行」,提速各項支援新發展區的交通基建項目,尤其是道路方面的十一號幹線、屯門繞道及P1公路,及鐵路方面的北環綫、屯門南延綫及東涌綫延綫。另外,我們亦促請政府確保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的「項目促進辦事處」能認真發揮職能,落實精簡私營房屋發展的行政及審批程序。

公營房屋方面,基金會在2020年的報告中已經指出,不少公營房屋項目均受不同的官僚程序影響而有所延誤,以致無法及時動工。基金會建議政府透過去年施政報告中擴闊職能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理順不同部門的協調及精簡當中的官僚程序,以壓縮公營房屋項目的發展時間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