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印太地緣政治的兩個趨勢

2021-05-17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5-17 at 09.55.01.jpeg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國國力在美國遏制下持續增長,經濟平穩甚至相對加快擴張。

美國拉攏G7國家、印度和澳大利亞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即印太頻繁「自由航行」和軍演,美軍艦、機更在南海和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東海挑釁中國。

印太地緣政治則出現兩個反向的發展趨勢:

一是印太「地中海」化。

歐、亞、非洲間的地中海歷來是列強爭奪的海域。二戰後,美國第六艦隊司令部就設在地中海之濱的意大利那不勒斯。

本文以「地中海化」泛指域外列強蜂擁進入遠離本國的特定水域,利用軍艦、機巡航,軍演,設立軍事設施,威脅其他國家,製造衝突,以獲取地緣政治優勢和經濟利益。

地中海的軍事對峙和衝突更與大國博弈,特別與爭霸相關。

美國正從中東、阿富汗收縮戰線,簡而言之是意圖收縮針對阿拉伯世界的戰線,集中力量對付中國。

國力衰竭的美國印太戰略包括強化與盟友和夥伴國的軍事合作,提升「海上安全」。拜登政府強調以意識形態拉攏盟國圍堵中國;而印太「地中海化」也加速了所涉國家的集團化。

G7國家知道美國霸權隕落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末日,卻沿用西方列強歷來爭奪和瓜分海外利益的手段。在美國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涉足印太提高本國在大國博弈的話語權。

美國等西方國家軍艦穿越南海,常游戈在九段線內,不僅挑戰中國主權,也對域內其他國家形成威脅。南海「地中海化」是印太「地中海化」的集中表現。

而世界各國國力對比懸殊。以美元計算,美國人均GDP約爲中國的6倍,中國人均GDP也約爲印度的6倍。

2020年,美國佔全球軍費開支接近4成。近些年,中國鋼產量全球佔比過半,中國每年下水軍艦總噸位比其他大國的總和還要多得多。

美、西方拉攏印度遏制中國,國力所限的印度在可見的將來能起到的作用卻有限。馬六甲海峽外的印度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道,周邊國家近年與中國關係更有進一步發展的態勢。

與美國不同的是,某些歐洲軍艦經南海,不一定在那水域進行軍演,赴日本也會避免超越台灣海峽。

美、日、法、澳四國海軍日前在東海聯合軍演被指針對中國,軍演地點則在長崎佐世保市附近、被日本島嶼包圍的海域。

法國在南太平洋有殖民地。內地媒體指法艦在日軍演猶如「打醬油」,是「路過」的,與法國無重大利益關係。

中美都是太平洋國家。短期內,印太成爲大國逐鹿的海域,西方與美國則是「軍合力不齊」,「勢利使人爭」。

二是美國衰落讓印太重心向東延伸。

印太水域比地中海大得多。中美本可承認和尊重彼此存在的界限,雖競爭也能共處。美國卻把牽制中國的「界限」東移到台灣和中國的南海,中國就沒有了退讓的空間。

拜登政府計劃推出振興美國製造業的方案,而美國競爭力至今還沒有出現明顯改善。美國資產價格被高估,未來發生資產泡沫爆破的機會相當大。

如果中美國力持續此消彼長,美國牽制中國的「界限」就可能東移,未來的印太會向東太平洋延伸。

離夏威夷約3000公里的基里巴斯和中國政府都否認西方媒體關於中國在那個太平洋島國修建軍用機場的謠言,中國資助的機場項目將供民用。西方媒體炒作則折射中國在太平洋中部日益增強的存在感。

當前印太格局的特點是博弈雙方對峙,那樣的局面維持多久取決於中國崛起和海軍力量增強的速度。

一旦形勢逆轉,那些被美國「請」來的西方艦隊日後甚至對中、東太平洋比對西太平洋更感興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仁愛礁事件是中美、東南亞在南海問題上的結構性爆發點,是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亞太命運共同體構建之間的一個系統性爆發點。圍繞仁愛礁事件的多方危機如果管控不利,將打破南海地區長期形成的和平發展局面,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聯動式推進的轉折點。

    翟崑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