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鋒:千萬豪宅也推不動,港人為何寧讓疫苗過期也不接種?

2021-06-18
甘文鋒
香港青年新創見副會長
 
AAA

3ebc3b7aa41ea9a3b6836d9af4049bf4.jpeg

香港開始打疫苗已有一段時間了,但和很多地方不一樣,雖然有免費疫苗,且有科興、復必泰兩種技術不同的品牌供選擇,但民眾接種率一直偏低。

根據政府數據,截至6月14日晚上8時,約176.1583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佔總人口比例的25.9%;已接種兩劑疫苗的有120.3222萬人,佔香港總人口的17.7%。

至5月25日,香港仍有84萬劑復必泰疫苗,這一批疫苗將在8月中旬到期,觀乎現時疫苗接種的進度,這批疫苗基本上不可能在過期前打完。此外,還有550萬劑復必泰疫苗還未付運。至於科興,貨存有105萬劑,加上未到的550萬劑,即還有655萬劑,只不過因為科興的有效期是三年,暫時沒有過期以致浪費的問題。

面對即將過期的84萬劑復必泰疫苗,香港政府有考慮將其捐給世衛組織的COVAX機制,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疫苗的地方。

據聞尼泊爾政府駐港總領館已向香港政府提出申請,希望能購買這批疫苗,因為尼泊爾現下疫情嚴峻,暫時只有7.25%的人口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再就是台灣地區著名媒體人趙少康建議,希望香港能考慮台灣的需要,安排台灣人到香港機場接種這批即將過期的疫苗,他相信會有很多台灣人願意為此前往香港。

依據現時態勢,如果沒有什麼大變化,估計香港新冠疫苗的接種率會一直維持低水平。因為有意想打的市民應已登記得差不多了,除非有什麼非常特別的誘引,否則要在本年內達到所謂群體免疫的70%接種率,恐怕並不實際。

近半月來有不同商家及政團推出各類抽獎活動,讓已接種兩針疫苗的市民參與其中,希望以利誘提高接種率。這批獎品可謂價值不菲,有價值超過千萬的豪宅、酒店住宿、機票、購物禮券、名表等等。然而這些措施雖然有過短暫刺激,但登記的數字很快又回落了。

香港這一情況在世界範圍內可謂罕見。

現時各國、各地的接種率,要麼就是疫苗大國如中國內地、美國、英國等等,因為有足夠資源,接種率是穩步上揚,有望最快在第三季最遲在年底達到群體免疫,重新開放關口;要麼就是一些疫苗資源貧乏的國家地區,因沒有足夠疫苗而導致接種率偏低,面臨疫情威脅。

香港擁有足夠疫苗卻又接種率偏低,連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都直接批評這是不對的。

在疫苗接種上,香港為什麼會有這一反常現象?

現時分析有不同原因,例如網上有很多誤傳信息,將疫苗副作用誇大;香港疫情不算特別嚴重,因此香港人沒有打疫苗的壓力;甚至是修例風波後有部分香港人「凡政府必反」,政府要推廣疫苗,他們就不打疫苗;等等。

筆者認為,香港某種意義上正漸漸進入「反智」社會。

所謂「反智」,不是說香港人突然就變得愚笨了。你要找專業服務,仍有高水平的專業服務;你要說香港的基礎研究水平,也是不俗的;但一回到社會事務,整個城市就變得不一樣了。這種「反智」是針對社會的一種情緒化表現,甚至某種程度上是對理性的刻意揚棄。

對於這一現象,筆者總結出三個原因。

首先是香港社會正處於情緒波動期,由2019年的修例風波,到2020年中央制定香港國安法,及至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社會撕裂後的兩大陣營在情緒上經歷了極大波動。

在愛國陣營這邊,從一開始面對黑暴的無力、沮喪,到近期中央使用一連串組合拳帶來的鼓舞高漲,情緒可說是從低谷迅速攀升至高峰。反對派陣營則正正相反,曾因黑暴而自我膨脹,在區議會選舉的勝利中情緒升至最高點,本以為可以靠外國勢力的協助謀奪政治控制權,卻迅速被中央一連串的對策擊潰,前路茫茫。

這種情緒的波動是集體的,是整個社會的,使得整個社會在面對社會事件時只會作出直接淺顯的情緒式的回應。

以疫苗為例,香港政府準備了兩種疫苗供市民免費接種,在今天疫苗短缺的情況下,這應屬於「德政」,但在香港卻演變成社會事件延伸的平台,變成支持還是反對政府的表態,甚至有部分人認為拖低接種率能成功讓香港政府丟臉。

第二個原因則是自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假新聞越來越多。

現時香港社會有個現像,就是對假新聞的反感度越來越低,彷彿大家都接受了這是網絡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極端的思想認為,為了在策略上鼓動自己人,一定程度的假新聞是可以接受的。

在修例風波期間,他們就利用了大量的假新聞去煽動年輕人,例如所謂「831警察在地鐵太子站殺人」、「新屋嶺扣留中心有人被輪姦」、「有人被警察射爆右眼」等等,這些消息在後來都被證實是假新聞。也有人承認為了得到關注而刻意在網上傳播謠言。

如果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會對散布這些謠言的人予以譴責,並對假新聞予以糾正;但今天的香港,面對假新聞不一定譴責,特別是面對對自己陣營有利的假新聞。

例如黑暴分子宣揚2019年8月31日港鐵太子站有示威者被殺,當日散播這個謠言的人還在做區議員;各個站內視頻都找不到示威者被殺的證據,黑暴分子就說視頻被改動了;長時間內沒有任何人出來聲明有家人不見了,黑暴分子就再造謠說死者的家人都被抓了。

一個謊圓不了就用另一個謊言去掩蓋,假新聞被揭穿了就嘗試用另一個假消息去增加社會的撕裂。

這種對假新聞的態度,也影響了疫苗的推廣。

在接種疫苗的第一天,就不斷有誇大疫苗副作用的新聞出現。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差不多隔天就有新聞標題說有人在接種疫苗後,因不同原因入院甚至死亡。但是如果細看內文,往往很多人都是在接種疫苗幾天甚至十天後出現問題,醫生的解釋都認為出現身體問題與疫苗無關。

甚至很多反政府的醫護人員,也在前線不斷向市民誇大疫苗副作用,並建議市民可考慮先不要接種疫苗。

對假新聞假信息的縱容,是今天的香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也因此,假新聞法才會被提上立法日程。

第三個原因並不新鮮,那就是香港人看待問題的視野較窄。

現時香港的疫情確實不算太差,因此很多人認為沒必要迫切接種疫苗。他們沒有看到,將來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達到群體免疫而重新通關、經濟重啟時,如果香港沒有達到一定的接種率,就有可能錯失這一時機。

因此,接種疫苗不單止是香港本身的事,也涉及香港在未來能否更好地融入區域乃至全球經濟。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這件事可謂是香港的命脈所在,但被大多數孤立看待問題的香港人所忽略了。

香港社會的反智,可總結為這三句︰情緒的而非理性的;直觀的而非數據的;孤立的而非世界的。

因為社會撕裂而情緒波動,因此看待問題變得情緒化;因為漸漸習慣及接受了假新聞假信息,失去了求真的衝動,憑感覺決定真偽,而不是看科學數據;因為習慣上只以香港本位看待社會問題,亦因此沒有廣闊的世界觀。

這些特徵正慢慢將香港社會推向「反智」。如果情況不變,甚至漸漸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必有損害,到時就不單是接種率低下這麼簡單的問題了。

如何讓香港人看待問題重歸理性,讓香港人重新重視數據及擁有更廣闊的世界觀,讓這個所謂「反智」社會重拾理智,這些可能是到2047年都不一定能完全解決的問題。

 

文章原刊於《觀察者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免針紙」的制度及法庭的判決是一回事,但另外一方面,我們純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防疫系統,又是否值得檢討呢?
    「疫苗通行證」的理念,是希望從側面鼓勵所有人接種。使不肯接種的人在社區內「寸步難行」。但既然疫苗只能防止重症率及死亡率,我們又應否大力推行「疫苗通行證」呢?

    寒柏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