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昌:拜登訪歐後對華政策的演進

2021-06-28
袁彌昌
香港大學政治及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
 
AAA

21.jpg

美國總統拜登剛完成其歐洲之行,這是他上任後首度外訪。拜登先在英國與首相約翰遜舉行會談,與約翰遜效仿80年前羅斯福與邱吉爾,簽署了《新大西洋憲章》,並出席七國集團(G7)峰會、北約峰會和與歐盟的峰會,壓軸的是於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

單憑「中國」足以團結西方

這次歐洲之行,眾所周知是拜登為了團結西方民主國家,共同應對中國的挑戰,但團結西方及抗衡中國究竟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卻很難說得清楚:拜登固然須先團結西方才可抗衡中國,但沒有中國作為理由,卻無以團結西方──兩者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互為因果。至於何以拜登能把中國這「概念」用得這麼爐火純青,在國內「推銷」中國,國外也「推銷」中國,可說是予取予攜、萬試萬靈,當中暴露出中國外交,以至對外形象的重大問題,如再不痛定思痛,可不只是捱打捱鬧,而是為拜登作嫁衣裳,將戰略優勢拱手相讓。

耐人尋味的是,新疆、香港、台灣依然佔據西方國家批判中國的三大議題,當中新疆和香港被歸類為人權和自由問題而放在一起,而台灣議題則進一步向台海問題延伸,有與東海和南海問題合流的趨勢。我們知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對華立場,與美國的不盡一致,因此新疆、香港和台灣議題,實質上充當着七國集團對華的最基本共識,在彰顯西方價值觀和道德高地之餘,亦有助各國將其對華政策具體化──畢竟抗中是在抗什麼也須說清楚。

對北京來說,新疆、香港與台灣固然是不容干涉的內政,慣常也不易因外國施壓而改變,而西方在新疆問題上,的確是有點無的放矢。可是現在這三者竟成為了美國維繫對華共識的三大議題,給西方不斷消費,對北京來說有如「啞巴吃黃連」,改變也不是,不改變也不是。當然北京也知道在這些議題上,西方基本上奈何它不得,因此只視之為虛招。之不過,拜登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清楚只說不做也不是辦法,所以已着手找出問題的關鍵,答案就在七國集團峰會出台的”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重建更好世界」)計劃之中。

「重建更好世界」屬對華戰略藍圖

「重建更好世界」是七國領導人在峰會上同意推出一項支持中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方案。媒體大都對計劃不太重視,因為除了相關細節,特別是融資來源尚待公布之外,近年一帶一路倡議的聲勢亦大不如前,當中許多基建項目令發展中國家陷入債務危機,中國自身也因此面臨不小的財政壓力。

儘管如此,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工作小組卻不這麼認為,並在其報告China’s Belt and Roa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中國的一帶一路:對美國的含義》)中闡釋一帶一路以至中國的全球戰略背後的邏輯,當中不少新發現亦分布和落實在七國集團峰會公報中涉及中國的議題上不同方面的措施之中,令該報告一定程度扮演着美國下一階段對華戰略藍圖的重要角色。

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令中國實質上成為願意為有巨大基建需求的發展中國家融資的唯一國家,有效地填補了全球的巨大基建真空,然而對此西方國家一直只懂批評,卻沒有任何替代計劃,因此拜登和七國集團其他領導人同意啟動「重建更好世界」,這項「由民主國家主導的、高標準、價值導向的透明基礎建設夥伴投資計劃」,「將幫助改善發展中國家總價值超過40萬億美元的基建」。

一帶一路驅動大戰略 輻射中國全球影響力

事實上,西方戰略界一直都有個疑問:為何中國的全球戰略性影響力,能夠超越其自身國力所能釋出的那麼多?而答案就在長期被西方所輕視的一帶一路裏面。工作小組發現,一帶一路令主要市場的競爭環境向中國公司傾斜,並使各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和政治關係。即使工程項目令目標國家陷入債務危機,但實質上只是進一步加強北京對該國的影響力,甚至讓中國更易取得當地資源和港口控制權。此外,一帶一路進一步增加中國在許多國家制定工業流程、產品和電訊技術(例如5G)標準的機會,並有助輸出其管治和發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中國能將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力,轉化為政治優勢,利用經濟誘因使各國提倡中國屬意的立場,並對在與中國利益相悖的問題上持不同立場的國家進行經濟懲罰。憑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中國可更有效地塑造與其內外政策相關的富爭議問題的話語權,包括新疆、香港及南海問題等。

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華政策由虛轉實

對於如何應對一帶一路,工作小組採取了務實和清醒的態度,它認為應對一帶一路須先從國內開始。因此工作小組建議拜登政府增加對科研的資助、修改移民和簽證政策、改革發展金融公司和美國進出口銀行;對外則與盟友合作重振世界銀行,使之成為比一帶一路更好的替代方案,以及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等。

由此可見,即使今天美國依然高舉新疆、香港、台灣3支大旗,但其對華政策已確實地由「虛」轉向「實」,並設法將中國的大戰略勾畫出來,以找出應對中國和這些問題的具體辦法。在外交關係協會的報告中,我們看到美國對特朗普的政策作出全面的反思與否定,亦看到美國開始意識到西方價值觀「不可當飯吃」,需要提供足以抗衡中國的方案和誘因。

在拜登上任後這短短半年內,美國已逐步將自己的大戰略具體化,發展出一個國內外的一體化戰略,雖然是過分側重中國,但事實證明中國正是它最需要了解和學習的。隨着中國將一帶一路的重點轉移到成本較低,但影響力較大的「健康絲綢之路」和「數碼絲綢之路」之上,美國現正開始在這兩方面與中國抗衡,着手扼殺這兩條絲路,以動搖其戰略根本,並翦除其羽翼。

拜登完成歐洲之行後,白宮隨即發出信息,希望拜登與習近平舉行一次直接會談,可見拜登對這次歐洲之行中凝聚共識,組建對抗中國威脅的國際統一戰線之成果感到相當滿意,認為與習近平會談的時機已經成熟。目前戰略平衡逐步向美國傾斜,中國又被美國洞悉其戰略,逐漸陷入被動,拜登下一步很可能會在會談中向習近平提出一些具體要求,或迫使北京改變某些行為。

 

文章原刊於《明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