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從港鐵首次競投官地審視其為何不務正業

2021-06-29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6-29 at 12.36.13.jpeg

如果不是近日屯馬線全線通車,大概有些人可能都快忘記港鐵是一間鐵路公司,而誤將其當作一間地產商。除了壟斷鐵路站上蓋物業,港鐵近日還破天荒夥拍其他地產商入標競投政府官地,其入標的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地估值最高達645億港元,有望成為香港新地王,因而受到各界廣泛關注。由於港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消息一公佈就引來各方質疑港鐵入標是否有利益衝突之嫌,儘管港鐵和港府極力否認,聲稱會避嫌云云。但由於兩者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套說辭實在難以服眾,更令人慨歎港鐵的經營重心已嚴重偏離鐵路的本業。港鐵不應是一間純以盈利為目的商業機構,但又不是以服務市民為宗旨的正統公營機構,這個奇怪角色定位,恐令它被孕育成不務正業的霸權巨獸。

是次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地採「雙信封制」招標,即按設計、地價兩方面評審標書,兩者評分比重各佔一半而非價高者得,並由政府官員組成的標書評審委員會負責相關工作。眾所周知,設計的優劣高低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客觀評審標準,當政府審批標書時,能否可以做到不偏不倚及稱職地審批呢?目前,港府持有港鐵75%權益,而港鐵董事局成員中亦有4名政府官員擔任非執行董事。儘管各方再三強調會避嫌,但其實真正有政治智慧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避免這類事情發生,而非遭到質疑後再去澄清。

其實特區政府並非沒有前科,如當年的「慳電膽事件」,前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建議派慳電膽購物劵,被指明益親家。但政府一開始拒不改正,結果掀起軒然大波,甚至觸發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最終不得不擱置。但有些人似乎並沒有吸取教訓,難道是想步當年的後塵嗎?現在反對派出局後,特區政府的管治阻力大減,但其初衷恐怕並不是為了方便政府內部私相授受,希望當局不要破壞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自行授人以柄。而港鐵為了入標,其實早已花費數以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巨資預備標書,這筆費用由誰承擔?納稅人?小股東?乘客?是誰同意港鐵把錢花在這些與本業無關的事上?港鐵此舉實在缺乏政治智慧。

而造成本次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問題,也許更值得全社會深思,那就是為何港鐵會越來越不務正業?其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近年來,港鐵被形容為「獨立王國」,交通運輸的本業事故頻生,由興建鐵路超時超支、日常營運到維修保養均出現問題,但卻無人問責,而本應屬於輔業的地產卻做到風生水起。近年港鐵的利潤當中,本地客運業務往往只佔不到一半,地產相關業務則超過一半,因此一些投資機構其實已經將港鐵視為地產股。

港鐵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也不難理解,交通運輸業務投入多回報少風險高利潤低,稍微出現一點紕漏就要受盡千夫所指,又要罰款又要問責,屬於典型的賣力不討好。地產業務不但完全沒有這些問題,而且其龐大的利潤,令薪酬與績效掛鉤的管理層更有動力去推進。但是,設立公營機構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彌補市場的不足,去做一些私營機構不願意做或純基於利潤考慮難以經營的業務嗎?當初政府向港鐵批出車站上蓋物業的發展權,是為了補貼鐵路建造費用而不是為了盈利。現在港鐵的發展道路明顯已經偏離了初衷,甚至開始入標和鐵路發展毫無關係的非車站上蓋項目。所以,港鐵到底是希望回歸本業,還是想建立更龐大的商業帝國?這是特區政府和港鐵自己都必須認真審視的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