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鐵路加地產模式並非港鐵唯一選擇

2021-08-23
若耶溪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23 at 10.14.04.jpeg

港鐵早前公佈上半年業績可謂憂喜參半,喜的是實現轉虧為盈,憂的是東鐵過海段工程很大可能又要延誤。但如果仔細分析,就連所謂的「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因為上半年儘管錄得近27億元純利,但經常業務即客運仍持續虧損近23億元,也就是說港鐵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非經常業務即地產。如此一來,港鐵到底是一間鐵路公司還是地產公司?儘管鐵路建設和營運的主業問題多多,但港鐵所思所想並非集中精力完善主業,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在發佈會稱,未來要堅持鐵路加地產模式,可見港鐵對地產業務之醉心並決定繼續不務正業下去。

據以往資料,東鐵線過海段工程原預計於2020年通車,因應宋皇臺站考古工作、紅磡站醜聞以至較原計劃更遲接手會展地盤,港鐵將通車時間一再推遲至2022年第一季。最近有消息指,港鐵已確認無法趕及明年首季通车,並聲稱希望今次是最後一次延期。金澤培出席業績會時指,目前工程有5個月延誤,正全力追趕工程進度,形容目前「只能一日一日去追」。

東鐵線過海段工程的問題只是港鐵主業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港鐵交通運輸的本業事故頻生,由興建鐵路超時、超支到日常營運和維修保養均不斷出現問題,一再重創市民對港鐵的信心。這一切恐怕已經很難用「意外」來解釋了,背後更多反映的是港鐵對相關業務不在意、不認真,以及政府監管的不到位。例如超支問題,因為東鐵線過海段工程採取「服務經營權」建造和營運模式,整個項目是公帑出資,身為項目管理人的港鐵一直利用機制索取公帑,去年便再向立法會取得額外撥款110億,工程預算增至908億。

那麼港鐵真正在意、認真對待的又是什麼呢?從種種跡象來看,恐怕是能夠賺取巨利的地產業務。港鐵早前破天荒首次入標競投政府官地,全城嘩然,源於政府持有港鐵75%權益,而港鐵董事局成員中有4名政府官員擔任非執董,存在利益衝突,不過港鐵只以官腔打圓場,不公平競投繼續進行。正如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近日批評,港鐵在房產業務甜頭太大,幾乎忘了自己是公共運輸服務提供者的真正身分,形容港鐵「精神分裂」。港鐵正是因為將主要精力用於地產業務,公共運輸服務的本業自然就難以兼顧,然後才有了上述一系列問題。

可是港鐵顯然並不打算作出改變,不斷強調要堅持鐵路加地產模式,做地產商賺取暴利、高層「自肥」才是重點。從投標官地可見,港鐵仗著壟斷的霸權,視公平競投如無物,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此,葉劉倡議政府應向港鐵實施利潤管制,以降低港鐵不務正業的誘因。

的確,指望港鐵高層自行吐出嘴裡的肥肉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必須依靠來自政府的外力進行糾正。這不但可以促使港鐵更專注於本業,也有利於地產市場回歸常態,因為港鐵長期壟斷鐵路站上蓋物業發展,這種有違公平原則的特權,早已扭曲了市場的正常發展。但這項工作相信絕不容易,因為港鐵興建新路線幾乎沒有不超支的,各項工程的總開支近乎無底洞,表面上看的確需要地產業務的巨利作為支撐。不過想深一層,有沒有可能是港鐵刻意「大花筒」,製造鐵路造價不菲的假象,來綁架政府繼續向其批出壟斷鐵路站上蓋物業發展的特權?

儘管政府已經決定之後委託港鐵興建新鐵路線時回復「擁有權」模式,制度上不再為工程「包底」。但這並不足夠,政府不能再被港鐵牽著鼻子走,不能因擔憂發展鐵路資金不足而放任港鐵不務正業,如能成功實施利潤管制,相信鐵路造價也會隨之下降。近期中央先後出手嚴打互聯網巨頭、校外教育機構,一切舉措都旨在保障民眾利益,不會因為誰地位特殊而手軟。港鐵執香港集體運輸之牛耳,因此強有力的監管才更加必要,以杜絕種種亂象,同時一眾港鐵高層也要反思一下甚麼是公眾利益,市民付出的車費應用在哪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