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如何更有效地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

2021-07-14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14 at 16.36.44.jpeg

受到疫情影響,香港的勞工市場面對巨大壓力,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惡化。剛於 6月17日公布今年3月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平均失業率為6%。在這段時間,許多行業皆大受打擊,中小微企尤其艱難,很多企業都瀕臨倒閉,艱難支撐,而不少員工、從業員亦無奈面對減薪、放無薪假,甚至失業。不少基層和中產家庭已經多個月收入大減甚至零收入,面對「節衣縮食,勒緊褲頭」的情況。對於這些民生困苦,社會絕對不能坐視。

特區政府與各地政府一樣,為了抗疫,財政已經越見緊絀,又要力推逆周期措施以振興經濟,但亦不可以忽視支援生計大受打擊的市民。儘管政府在過去1年已經推出超過3,000億元的紓困措施,並採用多管齊下的策略協助勞工及基層人士走出困境。然而趨勢似乎未見好轉,社會和民眾都期待政府能進一步採取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措施,讓市民和企業可以渡過難關,走出疫境。

在財政支援方面,政府去年推出了兩期「保就業」計劃,令一眾企業短暫避免倒閉和裁員,對社會起到積極的穩定作用。然而,隨著計劃在上年尾結束,很多中小企相繼倒閉,它們根本捱不下去。根據破產管理署的數字,去年提交的破產呈請書共有8,693宗,較2019年增加500多宗,而強制清盤共有449宗,兩者均是2016年以來的新高。至於接管令和破產令方面,去年有1,108宗,較2019年增加358宗,上述數字均反映經營環境十分艱難。

雖然政府預料今年經濟可以恢復正增長,但是,病毒變異、疫苗實際效用和接種比率都會為復蘇的進程帶來不確定性。假如經濟復蘇較政府預期再延後出現,屆時經濟可能面臨衰退。所以,政府應及早做好財政支援的預案。如果經濟表現數據偏離了原來的預測,政府應立即啟動第三期「保就業」計劃,以確保社會及經濟的穩定。

政府經常強調當局已降低「失業綜援計劃」的申請門檻,把保險單內的現金價值暫時剔除,但這又能否幫助市民呢?根據民建聯及經民聯就市民申請政府推出的多項失業援助措施的調查顯示,結果發現只有8%受訪者表示有申請,同時,有大約八成半市民表示從沒打算申請政府的「失業綜援計劃」。主要原因是政府堅持將失業支援置於綜援計劃之下,而申領綜援亦必須以家庭為單位,令合符資格者只是寥寥可數,大部份人根本無法通過家庭門檻這一關。另一方面,現時領取失業綜援的數字十分低,即使現在情況如此惡劣,也只有19,000多宗失業綜援個案申請。同時,截至今年5月底,失業人數有23.33萬人,就業不足人數亦有10.74萬人,即綜援計劃只幫助了不足一成的失業人口,餘下的20多萬人就唯有「自求多福」了。

政府在最近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推出專為失業人士而設的「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幫助失業人士取得失業貸款。計劃可算是讓市民多一個另類出路,通過貸款解決燃眉之急。事實上,為失業人士提供借貸服務,始終未必人人覺得合適,有些人不願意在失業期間再借貸,因為害怕日後難以償還,也不想造成不良的信貸紀錄。

此外,香港的退休制度並不完善,市民儲錢,特別是四五十歲以上、50多歲準備退休的人,可能儲下數十萬元,打算退休時才使用,現在他們因為失業,可能很快便把積蓄花光,打亂整個退休計劃。最近更有機構發表調查指出,現時強積金及社會保障等僅能替代長者退休後約4成收入,遠低於國際水平。數據分析更發現,有55%受訪者表示退休準備不足,大多數沒有為自己的退休作出規劃,當中85%受訪者對退休感憂慮,並認為現時退休保障制度的保障並不足夠。由此可見,現時的失業支援制度相當不足,希望政府能夠填補缺口。

其實在外國,失業支援制度相當普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字顯示,在全球203個地方和國家中,有98個已設立不同形式的失業保障制度,其中以失業保險最為普遍,已在86個地方推行;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7個比較先進的成員國中,有35個國家已於2020年設立失業保險制度。事實上,內地很多城市過去亦設立了失業保險金,而針對新冠肺炎的影響,內地多個省市,包括鄰近的深圳也會發放失業補助金。基本上,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士可申請一次性補發3個月至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每月最多可領取大約990元人民幣,最長可領取6個月和最多可領取5,940元人民幣。再者,香港畢竟屬於外向型經濟,當一些金融或經濟危機出現時,我們或多或少也會受到牽連。長遠而言,政府應從長計議,研究設立供款式失業保險制度的可行性。但就短期而言,在這嚴峻時期,政府責無旁貸,應盡快設置有時限的臨時失業援助金,協助失業基層市民緩解燃眉之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疫情改善,對外賣餐飲服務需求銳減,少數族裔車手自覺議價力低,只好更加忍受餐飲外賣平台的剝削性待遇。
    少數族裔在疫情前,經已往往因為無意識偏見和語言障礙,而更易被解僱、遭遇就業困難。市道雖然漸次「復常」,少數族裔勞工則未必如願。

    賢聚嶺南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