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雨災「救命文檔」對香港發展的啟示

2021-07-26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23 at 17.57.17.jpeg

一場河南暴雨洪災,奪去了數十人的寶貴生命。但在災難面前,也顯出了中國人齊心辦事的制度優勢,政府和企業眾志成城,更冒出了不少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由於社交媒體發展,這次雨災,互聯網是主角,朋友圈、微博上的求救信息多與牛毛,卻真假難辨。在這幾天,一份名為《待救援人員信息》的文檔,訪問量高達250萬次,主角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一名河南籍女生——李睿,網名Manto。她目睹網上各種求救信息,心急如焚,卻礙於信息特別混亂,難以調動力量及時施救,因此出於想幫幫大家的好心,做了這份文檔,並短時間內建立起多個微信群。眾多網友就在網上串聯起來,分工合力,建立起一個網上救援小組,分別取整理信息、核心情況、打電話聯絡救援等等,體現了內地90後、00後的行動力。

筆者早年在內地工作多年,由此對內地充滿信息,覺得中國一定可以成為世界強國,挑戰美國霸主地位。體制的東西比較複雜,不是每個人都明白;但人,是最直觀的感受。

內地的80後、90後,很多事有幹勁、有希望的一群人,這群人有高的文化知識,懂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又能最好地運用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應用之所以在內地大行其道,領先全球,原因就是因為內地有最大的互聯網應用群體。相反,如果你接觸香港、美國的年輕人,不少人會顯得對生活沒有希望、負能量,因此各種反科學的歪風泛起。

一個社會,哪裡是陽光、向上的,哪裡是負面、消極的,在人身上的感受是最明顯的。

經歷過新冠疫情,在家工作成為常態,加上5G技術的發展,相信將來建基於遠程協作的工作模式將越來越成熟。這次這種遠程協作、打通線上線下的救災活動,是很有益的嘗試。

香港是一個特區,在互聯網信息上有著比內地更大的自由度,但這並不妨礙香港人參與內地的互聯網協作。香港年輕人應該更多地使用微信、微博、支付寶等內地的APP,在尚未通關的當下,首先在線上多了解內地的生活,多結交內地朋友,甚至可以組隊遠程協作遊戲或工作。

信息時代,互聯網就是最好的工作平台,可以打破物理距離的限制。特區政府也應該多與內地合作搞一些互聯網活動,例如線上運動會、線上論壇等等,加強兩地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交流。只有更好地對接內地,香港才能發揮好聯繫中外的中間人角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鼓勵公眾參與公開討論,有利於普通民眾和官員早做準備,更好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中的薄弱環節,有利於應對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全球性問題。這一點至關重要。

    王向偉  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