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抗疫是眾人之事 特區政府要「推」更要「引」

2021-08-03
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03 at 16.58.42.jpeg

本港疫情有緩和迹象,行政長官2號又召開一次疫情記者會,傳媒一度以為會有「鬆綁」、「通關」的好消息,但結果是政府公佈公務員、中小學幼稚園教職員、醫管局員工及安老殘疾院舍員工「非健康理由不打針需自費定期檢測」。消息引來媒體一片譁然,雖然行政長官否認,但翌日大多媒體仍將焦點放在「迫針」這個說法上,彷彿香港就沒人歡迎這些強化抗疫的措施。

但這明顯不是真相,中學校長會就對措施表示歡迎,認為措施可提高學校的防疫安全也對不宜接種者保有一定彈性。雖然已連續56日(截至8月2日)沒有沒有源頭不明本地個案,官方確認第4波疫情結束。但外圍疫情反覆,新變種病毒來勢洶洶,若社會不能齊心抗疫,整個香港社會很可能在下一波疫情中「攬炒」,當疫情惡化最終觸發經濟倒退,就算再次責難政府,個人也難逃苦果。要走出疫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似乎只有全民齊心共同抗疫一途。

明確目標 找出原因

要共同抗疫就先要明確目標,透過全社會普遍施打疫苗來擴大群體免疫力,達到切斷傳播鏈的抗疫目標,這似乎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特區政府自2月26日推出免費疫苗接種計畫以來,經過多方催谷,也僅有48%合資格人士已接種最少一劑新冠疫苗,接種率遠低於鄰近地區,遠遠不能達到防止變種病毒擴散的功能。特區政府需要考慮為何如此,又將如何解決?

疫苗計劃剛推出就受到輿論的強烈質疑,這種質疑主要來自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近年的社會政治氣氛,部分市民對政府失去信心,形成「政府支持,我便反對」的心態,以至於目前仍有一批人不願意使用「安心出行」,堅持用手寫資料卡申報,這當然是個人自由,但政府抽查時發現,當中一部份竟提供假資料,一旦疫情爆發,這些虛假資料將讓傳播鏈無從追查。

其二,政府對疫苗推廣的公眾能見度也不高,政府對抗疫的態度也稍欠明確,特別是十七萬公務員未能起到表率作用,反而大多對接種疫苗卻步,既然政府中人都得過且過,那普通市民又何必著急?這導致疫苗計畫在過去半年龜速前進。

香港抗疫已經超過一年半,仍然未能與內地通關,未能恢復市民的正常生活。儘管外圍疫情仍然反覆,但其實香港是有條件逐步恢復正常的,這需要政府帶頭一方面「推」另一方面更要「引」。

思考公共衛生防疫 也勿忘個人擔憂

在處理完完善選舉制度等政治問題後,我們欣見政府加強抗疫工作,在政府鼓勵下商界提供很多針對疫苗普及的抽獎,確實鼓勵了民情,但要有效提高疫苗接種的人口比例,除了製造誘因,也要製造推動因素。對於時下民間的「谷針」甚至是「迫針」的批評聲音,政府需要清楚向公眾表明,政府首要考慮的是整體的利益,個別團體甚至個人的利益不可能凌駕其他利益之上。

以教育界為例,有個別教師本身對政府及疫苗抱有懷疑態度,若尊重他們不打疫苗的自由,那由此造成的防疫缺口,與學生交叉感染並在學校傳播開,這樣嚴重的後果又該由誰負責?由此可見,個人選擇的自由值得尊重,但不應該以公眾衛生風險為代價。因此,強制部分高風險行業的從業員接種疫苗,對他本人及對社會都是利大於弊。

但對個別人士的擔心,特別是疫苗對個別人士的後遺症以及最新病毒變化等,政府也有道義責任做好持續性的跟進。雖然出現風險的低率不高,但沒有人願意成為那「萬中之一」,  對於出現懷疑個案,應做出詳細的追蹤並公布個案詳情以釋眾疑,除了加強對社會的公布與教育,政府也可提供適當的醫學檢查與彈性空間,才可有效降低社會對疫苗的擔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