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旺角武館的客家教頭

2021-08-06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旺角鬧市,有一幢古舊建築,裡面有一個武館,厚重的鐵閘門、古樸的桌櫈,挨著牆一字排開的刀槍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鏡頭下能見到。

這就是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國國術總會的會館,牆上掛滿了該會各門各派的武術家頭像,包括如雷貫耳的葉問師傅,關德興師傅。

現在還在開班授徒的,是筆者的好朋友李天來師傅。祖籍廣東五華水寨,李天來在香港出生長大,1973年至2007年任職水警。2003年開始在香港中國國術總會開班教授東江周家螳螂拳術至今。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jpg

李天來師傅傳授的周家螳螂派屬於南系客家功夫,他的師公是劉水,師父名叫葉瑞。清末民初。名震東江的劉水宗師南下香港,廣傳周家螳螂拳,簡稱周家教,又名南螳螂(客家人往往以姓氏標區門派)。高峰期在香港有逾八千個周家螳螂弟子。

較為知名弟子有:頭五虎:楊夀,謝松,朱渣五,胡源,葉喜。尾六傑:朱冠華,林華,譚華,葉瑞,譚照,孫興。

劉水的高徒朱冠華撲翼掌破石碑、單棍鎮守九龍城寨口等江湖傳說,令人神往。天來師傅表示,希望能將這門派功夫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筆者沒見李天來師傅打過擂台,但見他渾身精鍊如鋼,橋手如鐵。一同走訪的幾位壯實男士,用手卡他的喉嚨,堅硬如核桃;擊打他的掌背及背脊,錚錚如敲銅板,眾人無不嘖嘖稱奇。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7.jpg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2.jpg

「所謂好拳不求花樣多,周家螳螂的拳法簡單清晰,入門拳三步箭,筲箕背、鐵尺腰、蛙仔膝、馬步不丁不八,透過套路中每一個動作,一箭,一放,一收,一搻,胸口陷,兩肩吐,尾骨向前推,氣壓丹田,胸骨要疊,腳部五趾抓地,然後再箭步,如此類推,三上三落」。拳的簡單,養練了人的性情,人的樸實,映襯了拳的景致。

天來師傅給筆者及幾位訪者做的示範,招招開見凌厲殺著,力度之猛呈一擊必殺之勢。「對戰時講求一步多手。本門心法有謂,丁不丁,八不八,手從心口發,你不來,我不發,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兩橋不歸隨手轉。」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8.jpg

天來師傅從小在沙田客家村落長大,對功夫著迷及對舞麒麟產生興趣。舊時代,香港客家人每逢節慶比如結婚、添丁、新屋入夥及太平清醮都會安排舞麒麟賀興。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舞麒麟非常講究功夫功底,所以初學者每日都要練習基本功,單腿深蹲,紥馬,吊馬,小跳前,小跳後,起膝,伸展動作擢麒麟頭,打八字等,因為舞麒麟對強健手力,腿力有特別要求。小時候沒有麒麟,用籮筐代替麒麟頭。麒麟與功夫可以說是相輔相成,能否耍得虎虎生威,腿腳硬朗、手肘的爆發力與耐力必不可少。

以前麒麟隊出棚的時候,隊伍中通常有兩個人手持長棍,始終保持在麒麟的兩側。另外,舞動麒麟頭者,會暗藏鐵尺。長棍的作用,一方面是維持秩序,人多擁擠時防止碰撞,另外就是擊退無禮或滋事者,鐵尺則在遭遇踩場時用於自衛。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6.jpg

五十至六十年代,香港當時經濟環境簫條,很多新界客家村落年青居民越洋謀生,很多人去了英、法、荷蘭、德國,舞麒麟開始出現青黃不接之勢。舞麒麟表演活動亦不多,直至二千年開始才續漸復蘇。現在香港很多時都可以見到有麒麟表演,所以天來師傅認為,要傳承客家文化,一定要考慮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

客家人學功夫,神位拜的有自己家派祖師爺外,亦有家派供奉六壬仙師神位。十九歲從警校畢業,進入香港皇家警察,之後一直幹到回歸。所謂十年磨一劍,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天來師傅認為功夫不是說出來的,是勤學苦練加汗水浸出嚟,從小習武,對他長達三十五年的警察生涯非常有用。他以前做水警,面對最多的是坐「大飛」而來的偷渡客,有一次他從警方的飛艇追到山野「捉住三個,踩住一個」,大顯身手。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5.jpg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708.jpg

WeChat Image_202108061626211.jpg

香港地在上世紀中葉,學功夫的孩子很多。但練武的條件很原始,很多通常在唐樓的天台,「打赤膊」。六十年代,本港有大大小小四百間武館,「成行成市,武館多過米鋪」。

天來師傅雖然剛毅,卻是鐵漢柔情,非常有愛心。他現在旺角武館每週上兩次課,還走進社區慈善團體免費教授一班小朋友,他常說,學中國功夫,學藝的同時是學做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