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沒有房策目標指標 如何告別劏房籠屋?

2021-08-16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16 at 09.48.13.jpeg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提出,當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期盼那時的香港能極大地改善住房問題,「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劏房、籠屋是香港畸形房屋市場的集中體現,回歸24年,市民的安居問題不但未有得到解決,反而不斷惡化,貧無立錐之地,民無尊嚴之所,「一國兩制」怎可能真正行穩致遠?市民怎可能對香港有歸屬對前景有信心?

夏寶龍提出香港要告別劏房籠屋,雖然說的是「遠景」,但實際上卻是迫在眉睫,現在距離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只有28年時間,如果現在再不積極作為,當國家完成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之時,香港還是籠屋、劏房遍地,社會依然因為房屋問題不斷滋生民怨,這樣的情況是中央所不能接受,所以夏寶龍在講話中用了「必將」兩字,這不但是期望,也是對特區政府的「硬指標」、「硬要求」。

中央特意指出香港房屋問題,當然不是無的放矢,說明房屋問題是香港社會最大的「民生炸彈」。孟子說過:「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市民沒有恆產、沒有安居之所,社會就沒有穩定的根基,國安法可以止暴制亂,但卻不能完全消除香港動亂的土壤,這個土壤就是房屋、民生問題,這需要特區政府自行處理,中央只能溫馨提示。

對於夏寶龍的提醒,特首林鄭月娥回應指,有關願景是好遠,開拓土地及興建公營房屋過程長,期望利用組裝合成方式,在一、兩年內先建成1.5萬間過渡性房屋,政府已為合資格的輪候公屋3年的家庭提供現金津貼,並建議推行劏房租務管制,希望在公屋數量未達標前,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居民。

解決籠屋、劏房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這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少發達國家地區以及香港鄰近城市,近年都針對房屋問題作出長遠規劃。特區政府提出的措施,不能說沒有用,但卻只能紓緩而不能解決問題。現時有21萬人居於9萬多個劏房單位內,在一、兩年內先建成1.5萬間過渡性房屋,恐怕僅能滿足新增的籠屋劏房戶,這樣恐怕到了2049年都解決不了籠屋、劏房問題。

要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首要是定下政策的目標,繼而再定下各個房屋指標。例如設立在2049年完全告別籠屋、劏房的政策目標,接著就要設立相應的時間表,打算用多少年完成,每年需要增加多少過渡房屋和資助房屋。有了這一套目標和指標,才可以督促政府部門落實工作,並根據有關指標對各政府部門衡功量值以至追究表現。有了具體的指標,各部門才會有動力研究如何拓地、如何改建、如何開發新界土地,以完成有關指標,這樣的房屋政策才能夠落到實處。

設立房屋的目標和指標,不單針對籠屋、劏房,更可針對香港市民的整體設立指標。現時美國、加拿大、德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有立法訂定最低居住水準,包括居住單位及睡房的基本面積,確保人均居住面積在合理區間內。反觀香港,目前仍沒有最低居住面積的目標和要求。雖然房屋署的公屋設有最低標準,但是住戶人均室內樓面面積最低只有7平方米,和許多市民「住得舒適」期望存在明顯落差。

政府多年來一直拒絕設立房屋的目標和指標,一方面可以是擔心設立後落實不了,反而被社會輿論攻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於官僚習氣,避事不作為,甚至以各種繁瑣手續、冗長程序製造人為阻撓,自然不願意設立房屋指標,寧願「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些官僚的因循保守作風,正是香港大舉開發土地建屋的一大阻撓。

要推動官僚做事,就必須定下明確目標指標。中央已經提出了2049年告別籠屋、劏房的目標,現在特區政府需要的不是在政策上的小修小補,而是提出全盤的規劃和時間表,訂立不同的建屋指標,為告別籠房、劏房的目標服務。更要留意的是,這個目標是去到2049年,即是將橫跨多屆特區政府,但不論未來的特首是誰,都必須貫徹落實中央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要求和指示,在房屋政策上必須體現出持續和連貫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其實現在世道都是打一場「認知戰」!香港算是在認知戰很激烈的戰場,近20年我們不單只政治的概念曾被扭曲,甚至置業和奮鬥概念也被扭曲!要振興香港市場,首先要確保一些價值觀念得到維護,筆者認為香港的置業概念和奮鬥文化是出了問題,甚至港人對服務的承諾亦不及以前。在這「認知戰」中你扮演甚麼角色?我們見到不少既得利益者的打手,亦有人云亦云的群眾,也有不滿現狀的發洩者,亦有希望從唱淡中得益的投機者,筆者仍然堅守說我認為的真話,至於是否正確,那就交給時間和看官決定了。

    汪敦敬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