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河婆客家

2021-09-03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jpg

筆者上星期撰寫的《日久他鄉變故鄉》,講的是潮汕河婆一個客家人六歲離鄉別井到台灣謀生的故事,不料近日收到來自香港、台灣、馬來半島、南美洲、非洲的朋友 ,自報家門說故鄉也是揭西(河婆)縣。

這裡略録幾段。一位朋友說,「我也是河婆客家人,祖居離鎮中心五華里。沒想到台灣竟然有這麼多同鄉,甚為驚奇」。

「河婆是揭西縣城,幾個月前我回去過,建設得相當有規模了。我的家鄉是五雲鎮,離河婆幾公里。整個鎮都是講客家話,翻過一座山就是梅州市五華縣」。

「揭西客家人興吃擂茶(綠茶為主,放芝麻花生,非常健康)、細粄(一種粘米粉做的包有花生等餡的蒸餅),當地菜餚中有咸菜煲豬腳或豬肉,肥而不膩。客家山水礦物質豐富,去油,容易肚餓,回鄉要吃多兩碗飯」。

香港藝群攝影學會會長吳益勝是筆者多年的朋友,鄉下也是河婆。他說小時候家貧,母親把他過繼給大姨做兒子,五歲來到香港,因為「在老家講客家,不懂香港廣東話常被同村相近年齡孩童欺負,時常哭得轉不過氣來」。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2.jpg

筆者與吳益勝會長(左一)、日本學者芹澤知廣教授(右一)。

香港的河婆客家同鄉會,勝哥由1987年接任會長,直到2017年交由蔡偉雄接任。勝哥常聯絡的同鄉大約有四百人,組有一個fb群。由1957年起由一位蔡明通神父為首,帶領信眾在荃灣葛達二教堂聚會,通常是先在天主教堂感恩,然後一起酒樓飲茶吃飯。由大部份鄉親都是天主教徒,以前還用客家話授道,現在用粵語了。2017年的農曆元月初三,筆者陪同來港做民族學研究的日本奈良大學教授芹澤知廣,亦參加了河婆客家的新春團拜。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1.jpg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6.jpg

河婆乍聽是對一個老婦的尊稱。根據1994年出版的《揭陽縣誌》,這個地名的源起,是此地原屬陸豐縣,駐紮官兵。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姓何的老婦人在此數縣交匯要津搭起一座茶寮。過往行人歇足,喝一碗噴香擂茶,談天說地。人們尊稱心慈目善、熱誠待客的老板娘為「何婆」。

隨著過客越來越多,漸漸有販夫走卒在此擺攤設點,又有鄉民挑山中特產兜售,日久便成了油鹽醬醋、竹木器皿、山茶果蔬、針織農具、水產魚蝦的墟鎮。有人看到別人買到滿意的商品,便問「是從那買的?」回答總是說:「何婆那買的。」市集緊挨河岸,在歲月流變的過程中,江河的「河」取代了姓氏的「何」。「河婆」改字不改音,以表示對婦人的紀念。

香港人對河婆客家知之甚少,反而是海外的聲勢很大。揭西縣乃著名僑鄉,東連揭東,南臨普寧,西接陸河,西北與五華為鄰,北與豐順接壤,從十七世紀飄洋過海「下南洋」謀生者眾,這從河婆人的「過番山歌」中流露遠渡重洋思親甚切得到例証。

1943 年開始,河婆連年發生水、旱災,農作物嚴重歉收,居民在貧病交迫下再度引爆遷徙潮,這一波以移居台灣為主。在強勢語言環境下,聚居屏東市林仔内的河婆客家人為延續原鄉文化,籌資建造三山國王廟,成為全台河婆人的信仰中心,每年元月十五日都聚集在此祭祀。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3.jpg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4.jpg

林仔內不僅形成獨特的方言島,「河婆元宵竹竿炮」更成為類似香港大坑村「火龍舞」的節慶景點。竹竿炮需用全新竹竿,纏繞大串連炮,村中客家壯男手持竹竿炮,衝向神轎,藉著炮火聲驅邪避凶,一次活動燃放上千支竹竿炮。經過竹竿炮衝炸過王爺神像為民眾祝福。衝炮後的竹竿拿來晾晒衣服,據說穿上身可保平安,竹竿意謂節節高昇。

以筆者的觀察,對客家語言研究的慎密及深入,全球以台灣學者為最。他們把台灣客家話鑒定分類為十四種腔調,除了上述四縣腔與海陸腔,還有福建客家地區的各種鄉音,包括詔安、永定、汀州、平和、南靖、四海腔,等等。

有位台灣客家研究學者在馬來半島的砂啦越做調研,驚覺當地河婆客家語與台灣的海陸客語有同有異,似曾相識,返台之後立即找尋台灣地區的河婆客語文獻,發現講河婆客家話的居民遍佈台灣各地, 其中又以屏東市大同路 「林仔內」、台東縣卑南鄉、新竹縣竹東鎮以及花蓮縣鳳林鎮最為密集。

印度尼西亞也有較多的海陸腔客家語分布。不過當地華人大多稱之為「惠州客家話」,因為在清朝、海豐、陸豐兩縣都屬惠州府管轄,故稱之。

WeChat Image_202109031749015.jpg

 

台灣還有一種叫「五雲口音」的客家話。五雲是毗鄰河婆的一個鎮,地界內有一座「雞嫲竇」山(老母雞窩之意),此地盛產美女,上世紀六、七年代,廣東省政府招待所都喜歡去揭西縣五雲招女服務員。真所謂「深山出美人」,當地姑娘不僅長得甜美,品性也純良。

台灣的客家人,都知道分布台島的客家話有「四縣話」、「長樂腔」之分。所謂四縣,指的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立的嘉應州之程鄉(今梅縣)、鎮平(今蕉嶺)、興寧、平遠,統稱四縣話或四縣腔;長樂腔來自嘉應州的長樂(今五華縣)故稱長樂腔。台中聚居東勢的大埔腔,300多年前嘉慶年代已開始去墾拓,大埔的後裔已延續第十二代,獨特的大埔腔,令陸續後來遷徙而至的潮語福建人(福佬人)都要在工作生活中以講大埔腔的客語為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原籍蕉嶺的台灣客家人,超過大陸的蕉嶺縣人口,可謂奇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