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南北差距擴大不是偽命題

2021-09-13
 
AAA

 68.jpg

南方快速發展已經給北方提供了足夠啟示,就是打造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千方百計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到海南旅遊的人不難發現,三亞、海口等城市很少聽到當地口音,北方話尤其是東北方言十分普遍,就連在路邊的商販、網約車司機也經常操着一口東北話。有統計說,海南900多萬人口中,東北人就佔了100多萬;在三亞的外來人口中,來自東北的比率更高達67%。

不止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人口向東南遷移的規模也有增無減。最近10年,中國北方人口增長2%,南方增長8.5%,南北人口增長差距對比十分明顯。

北人南遷表面上是南方氣候更加宜居,實際反映的是近些年南北發展差距在不斷拉大。

雖然有人認為,與城鄉差距、東西差距相比,中國的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南強北弱、南盛北衰」並不嚴重,甚至是個偽命題,但近幾年來,南北差距還是受到輿論和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9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研討會上,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成員劉曉光代表論壇發佈報告,聚焦南北差距擴大問題。

報告以秦嶺、淮河為線,將中國大陸31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劃分為南方16省和北方15省。報告認為,近10年來,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持續擴大,進入加速失衡期,且在短期內沒有收斂的跡象;南北差距擴大背後是北方地區面臨工業增長停滯、投資增長停滯、研發創新停滯「三大停滯問題」。

出口方面,北方和南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目前80%以上的出口在南方,北方出口佔比只有20%。研發層面,2008年至2009年,南北研發經費、研發人員、研發項目對比已呈現一倍多的差距,目前已經擴大到三四倍的差距,北方加總的研發經費、研發人員投入近年來沒有增長。

南北產業發展差距也在全面擴大。2020年,南方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是北方的1.96倍,第三產業是北方的1.8倍。細分來看,南方工業產值是北方的兩倍;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金融保險業等第三產業方面,南方均明顯超過北方。

同時,人口也在加速從北方向南方遷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和2000年相比,北方人口增長了5.9%,略快於南方。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北方人口在過去10年僅增長了2%,遠低於同期南方8.5%的增長率。

而且,北方地區經濟面臨更大的挑戰。2020年,除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最大的湖北省外,處於低經濟增長、高債務風險狀況的地區均為北方省份,高增長、低風險地區則以浙江、江蘇等南方強省為主。

另外,從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性增長極來看,北方經濟已幾無增長極。從對周邊地區增長帶動情況看,長三角輻射帶動作用最為顯著,京津冀帶動效果較差。

報告認為,南北差距問題首先會影響共同富裕的目標推進;由於經濟發展滯後、人口持續流出,北方還將面臨比南方更加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而導致勞動力短缺、養老金系統的風險加劇;南北差距加劇會成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阻礙,中國經濟循環已經從原來的「國際—南方—北方」循環轉變為「國際—南方—南方」循環;北方不僅喪失了參與國際大循環,和南方的循環也在放緩。

儘管這些年很多人切身感受到南北經濟差距在擴大,但這份報告指出的嚴峻現實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中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早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歷代封建王朝開鑿京杭大運河,就是要將南方較為豐富的物產運至北方的重鎮。近代以來,東南沿海地區經商辦企業的風氣也遠盛於北方。1949年中共建國後,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推進工業化進程,北方出現了很多重工業城市,北方工業產值一度遠高於南方。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開始與國際接軌,深圳、廈門等東南沿海城市成為經濟特區,民營企業開始在南方蓬勃發展,南方經濟進入騰飛階段。北方經濟雖然也有大幅增長,但隨着資源枯竭和環境壓力增大,北方尤其是東北的許多重工業城市陷入轉型困難。南北經濟差距重新出現並越拉越大。

除了歷史、地理、氣候原因外,營商、人文環境以及政策導向也是南北差距加速擴大的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南方地區政府對不同市場主體有更多包容,經濟政策更加靈活,營商環境明顯優於北方。與之相比,北方地區官本位意識嚴重,「關係文化」盛行,民營企業難以壯大,經濟增長後勁不足。

要平衡南北差距,不可能讓南方經濟放緩來等待北方趕上。實際上,南方的快速發展已經給北方提供了足夠的啟示,那就是打造真正的服務型政府,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千方百計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當然,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