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公營醫療人手流失還要對症下藥

2021-09-29
顏汶羽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AAA

 shutterstock_1621595815.jpg

公營醫療人手流失嚴重,醫管局日前通過延長員工退休年齡到65歲,預計新安排可在未來五年挽留1,650人,包括325名醫生。社會上,亦多次討論如何引入海外醫生。醫護人員的培訓學額增加以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總數,是長遠治根之法。

可是,長期以來,公營醫療人員流失大多是到私營醫療就業。私營醫療的薪酬、福利、晉升階梯都遠比公營醫療系統為佳。再者,公營醫療系統長期飽和,工作量極大,令公營醫療體系人員有更大誘因離開公營醫療系統。

另一方面,市民無論在急症室、專科門診、普通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極長,甚或連母嬰健康院、藥房等也要候診數小時,筆者曾經在某一醫院等候升降機也用上接近一小時。凡此種種也足證公營醫療系統早已飽和得不能再飽和,公營醫療的軟硬件也未能大幅增加下,轉移需求是解決醫療問題的唯一出路。

無論是延長退休年齡抑或引入海外醫生,也是增供應之舉,成效也不會太顯著。香港公營醫療問題是過於龐大,政府應痛定思痛,重新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定位,做好各自的功能與角色,將大量非緊急、非複雜重症的患者轉交至私營醫療體系處理。

只有公私營醫療體系間有了病人的流動,互相競爭,醫療市場自然會調整兩方市場上的病人及醫護人員流動。推行全民醫療券、慢性疾病病人加醫療券金額、母嬰健康券等,逐步有序的將公營醫療壓力轉至私營醫療體系。當公營醫療系統減磅、私營醫療系統增磅後,兩方的醫護人員薪酬、福利、晉升階梯及軟硬件等也會有所調整,達至均衡,這才是有效益及效率的政策制定。

香港社會人口老化嚴重,醫療政策更是市民關心的重中之重。政府有責任要加大力度,凝聚市民的共識,將醫療政策徹底整理,理順當中的老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