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廉:再論香港醫療系統困局

2022-09-29
劉學廉
治港新政成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委員成員
 
AAA

 shutterstock_2126369540.jpg

1. 筆者早前就疫症揭示香港公私營醫療系統不均作過討論,然而這只是香港醫療系統結構性問題眾多之一,政府有責任盡快認清問題原由,並及早制訂有效政策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醫科生學額問題

2. 首先,回歸後初期特區政府削減本地醫科學額,為自身醫療系統危機埋下隱憂。2000年期間,特區政府因為財政資源問題,在2001-02 年度開始削減醫科生學額,由原本每年 330 個,削減至每年 280 個。直至2009-10 年,特區政府才開始意識到削減本地醫科學額所帶來的問題,並重新增加學額至 320 個。雖然政府其後公佈在 2021-22 學年將會增加學額至 530 個,但由於醫生培訓時間需要長達 7 年,包括 6 年大學課程及 1 年實習時間,現時才逐漸增加學額根本不足以填補過往醫科生人數減少的影響,無辦法追趕所需要的醫療人手數目。

問題 - 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導致輪候時間過長

另外,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更是直接影響香港公營醫療服務質素,令醫療服務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削減本地醫科學額固然導致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緊拙,根本不足以應付數量龐大的病人數目,亦令到服務輪候時間極長。根據醫管局的數字顯示,2019-20 年度急症室服務平均輪候時間最高可達 277 分鐘,即接近四個半小時;至於專科服務的輪候期更以「年」計算,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及內科更是「重災區」,最長的等候時間分別為 134、 148 及 149 星期,相當於 2 年半以上,即是假若有長者心臟出問題,該名長者亦要等待2 年半以上才有機會得知自身具體病情,可想而知人手不足問題何等嚴重。

醫生註冊條例並不是靈丹妙藥

雖然政府在上年度成功推動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並希望借此緩和現時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問題。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的功能在於透過降低門檻吸引海外醫學人才進入本港醫療系統服務,通過「特別註冊」方式就可以毋須再考核過往嘅執業資格試,並只需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最少工作五年,通過在職評核,就可以申請正式註冊自行在本地行醫。在增加香港醫療人手同時,更加精準將海外醫學人才率先流入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嘗試透過「搵外援」方法增加人手,盡量為公營醫療系統減壓。然而,條例落實至今接近一年,但翻查立法會的數據顯示,申請「特別註冊」的海外醫學人才卻不足10人,令人對醫生註冊條例的成效存疑。

shutterstock_2122849940.jpg

資助本地學生海外讀醫

而筆者正是倡議政府應參考新加坡做法,資助本地學生海外讀醫,再用經濟誘因吸引他們回流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筆者明白香港的大學資源和人手有限,並不可能突然大幅增加本港學科生學額,故此希望參考新加坡做法,鼓勵本港學生係海外醫學院畢業後回港執業,並設立特別獎勵計劃配合。

另外新加坡政府正積極鼓勵本地學生入讀海外認可醫學院,並在最後 3 個學年,每年可獲高達5萬新加坡元職前津貼,即約29萬港元。如果回流新加坡擔任醫生則須在公立醫院服務 3 至 4 年,包括 1 年駐院實習訓練,但當局亦會發放回流獎勵,資助他們回流新加坡服務。其實香港政府大可參考,如果自身硬件配套未能追趕得上醫療需求進度,將醫科生分流到海外再吸引他們回流本港,期望開拓另一條途徑增加本港醫療人手,為日後醫療系統作準備。


結語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問題至今仍未解決,假若仍然對有關「病情」置之不理,香港的醫療系統問題只會不斷加據,而政府必須用「多管齊下」方式才可「對症下藥」真正解決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本文並不企圖評論醫生甲和乙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或者相關部門又應否對其作出追究。現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任何武斷的臆測,對任何一方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然而,如上文所述,為何這一宗醫療事故會演變為誤殺案件,是需要說清楚當中的刑事標準的。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