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新界北發展應拋棄衛星城市舊模式

2021-10-06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22.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聚焦於新界北的土地發展問題。有意見認為,應重推類以1970年代新界新市鎮發展模式,讓新界地區大規模城鎮化。不過,筆者認為,政府應以新的思維和更長遠的眼光,規劃新界北的發展,要將新界北發展成香港一個功能齊備具強勁發展活力的全新經濟中心,以及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宜居新城市,而非簡單地重複已過時的衞星城市概念。
林鄭新一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最關注的是,政府能否拿出一切能夠立竿見影,切實可行的方案,解決住屋難的問題。包括鄉議局在內,社會上已經有多個團體組織,向政府建言獻策,建議發展新界地區的土地。中聯辦副主席何靖在「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活動中,也專門到新界北與原居民和青年交流,稱新界北邊境地區土地充裕,緊鄰深圳,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更形容新界北完全有可能成為香港新的經濟中心。
過去多年來,社會上並不缺乏要求發展新界北土地的聲音,但政府情願提出耗資千億,需時多年研究的「明日大嶼」計劃,也不願意觸碰新界地區複雜的土地問題。這一次,發展新界北已經成為社會意見的焦點,眾望所歸,政府恐怕已難再迴避。在林鄭本屆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推出之前,已不斷有消息傳出,這份報告將以全面規劃發展新界北為最大的亮點。
到底新界北的大片土地應如何發展?社會仍有不少不同意見,有一種意見認為,應參照上世紀港英年代發展新市鎮的模式,讓新界北地區迅速城鎮化。港英政府時期,在新界發展新市鎮,並將這些新市鎮稱之為「衛星城市」,主要的目的是解決人口增長,以及香港工業迅速發展的問題。
當年在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等地區,發展出多個「衛星城市」,可以容納400萬人口。在這些「衛星城市」中,又設有不同的工業邨,不僅為當年的工業發展提供土地和廠房,也引導一部分新市鎮居民就地就業,減少對交通運輸的壓力。
新市鎮的發展模式由上世紀一直延續到今日,回歸前後最新發展的有天水圍和東涌新市鎮,近年正在熱烈討論中的,則有洪水橋和古洞的發展,大致上仍然是延續新市鎮的發展模式。
但是,這種模式其實已經不符合香港最新的發展需求,林鄭如果真的落實新界北的發展,應該放棄這種模式,引入新的發展理念。「衛星城市」新市鎮的模式,須配合以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可以吸納新市鎮內大量人口在當區就業。但是,香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製造業大量北移,這種「衛星城市」模式已經不合時宜。香港依照這一模式發展新界地區,導致每日過百萬人口的流動,造成巨大的交通負荷,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則有可能整個香港都無法運作起來。
「衛星城市」的新市鎮模式,說到底仍是將新界地區視為鄉郊地區,其重要性次於市中心的港島和九龍區,人口密集,但城市的功能和服務不齊全,甚至有可能變成所謂的「悲情城市」,成為窮人密集的居住區。這種發展模式也不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
特區政府發展新界北,應研究或引入全新的發展理念,應從香港整體發展的高度和廣度去思考。新界北的土地廣闊,但許多土地幾乎沒有發展,可以進行完整規劃,有條件在這一地區興建出另一個城市中心區域。
從香港整體及長遠的發展規劃看,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國際創科中心、高端高增值服務業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些新的發展方向,也需要有土地和空間,而新界北地區完全可以承載這些新的發展,成為香港一個全新的中心地區。
新界北也須有融合環境宜居城市的新發展理念,不僅不能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相反,要讓新的城市與美好的環境融為一體,成為更美麗的現代化新城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位於新界的衛星城市,都以居住為主。交通網絡和公路基建,都以此基礎來設計。惟這種發展不均的情況,不但導致香港傳統商業區過度集中及擠逼,更使新界未能發揮商業、就業上的功能。

    劉韋瑋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