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源:冀政府吸引晶片企業及人才來港

2021-10-07
 
AAA

shutterstock_1780295204.jpg

過去四年政府投放超過1300億元於創科發展,當中不少金額涉及跨年度的長遠規劃及發展的預留費用;故今次《行政長官2021 施政報告》雖然沒有在科技創新領域大灑金錢,筆者覺得並不意外。報告關於科技創新的政策找對了跟隨國家發展步伐的方向,並配合《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發展,加上過去幾年已經完善的一條龍人才培育計劃,相信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指日可待;亦可見創新及科技局創立至今從扶持業界到現在領軍香港以科技創新邁向成功的角色蛻變。

筆者非常支持施政報告提出增加250公頃土地全力發展創科,包括發展「北部都會區」、構建「新田科技城」、於洪水橋設立地標性創科設施、及擴展科學園等項目。 北區擁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筆者相信未來將會進行更多香港及深圳的「官產學研」互動,建立完整的創科生態圈及產業鏈。筆者亦希望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吸引晶片生產領域的專才及企業來港進行研發,並定下攻堅目標,例如高端晶片光刻機等產品的生產;藉此發揮配合國家創新科技之路的作用,同時將香港成為不能取代的科創之都。

筆者支持在落馬州河套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成立專項基金,鼓勵本地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研項目、探討開放醫管局臨床數據作科研用途等政策。香港在相關領域已有不少著名專家及兩院院士,例如葉玉如教授、支志明教授、袁國勇教授等;將這些專家及頂級實驗室滙聚創科園區有利研究的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前沿領域科研,當中包括生命健康、腦科學等,「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不單止配合國家政策,更可展望在未來帶動其他醫療、製藥、保險等相關產業。

今次報告令筆者最興奮的莫過於研究把創科局擴大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建議可以在「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成立工作小組 ,加入更多科技創新界、工商界及工業界的專家和持份者。筆者祈望工業貿易署與工業有關的工作盡快加入擴大後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管理,並和創新科技署有緊密聯繫,或併入創新科技署的架構,加快融合,為業界提供完整的科技創新及工業服務。

筆者歡迎政府積極研究有關公共交通網絡配套,以配合創科土地的發展,例如有意興建新的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在東鐵線開設科學園站、計劃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等,相信有助成為「雙城三圈」,方便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但希望政府增加土地用途的同時,規劃具體和長遠的創科人才發展計劃,解決當前創新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也為香港作爲國際創科中心做好準備 。

過往數年,筆者一直推動設定18區分區租金上限,這次施政報告就「劏房」實施租務管制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小步。希望政府進一步考慮以租金上限及園區特廉租金解決居住成本問題;不但幫助創科業界,整個社會亦會受惠。筆者認為可以以18區地區入息中位數去釐定若干樓齡(譬如20年以上)、若干大小(譬如300平方呎以下)細單位的租金上限。入息越高的地區,如中西區,上限越高。這個做法的好處是能令當區工作的人更容易負擔在當區居住,提高生活質素、減輕城市交通負擔,亦令年青人在投身社會的第一天即可做一個終身買樓或不買樓的決定;節省的金錢和時間可以用來進修和提升個人能的,最終得到更好的前途,並回饋社會。

最後,筆者認為社會要保持穩定,以達致社會欣欣向榮。故保告內提到的一些政策我們必須支持,例如加強學校、社會和公務員的《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公眾教育;加強國民教育及價值觀教育,並由教育局負起監察功能;嚴格依照經完善的選舉制度,在公平、公開和誠實的情況下進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和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等。

撰文: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