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慎終追遠

2021-10-24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shutterstock_1465206890.jpg

中國人崇尚倫理孝道,重視慎終追遠的精神,這精神的出處在《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而「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活動,充份表現了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又稱為「思親節」。

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黃帝時代即有「寒食節」,相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禮記載的「司炬氏」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民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以免發生火災,後來為徹底防範火災,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三餐食物都為乾糧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到了唐代發現民眾吃寒食,長達一個月不能生火,不僅對百姓生活有影響,也有損身體健康,於是便縮短為三天,所以又叫「三日節」或「古清明」。「寒食節」是在冬至後第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早上要拜公媽,再到墳上祭祖,這一天是為「死」人而祭,所以又稱為「死節」。到了宋朝認為「寒食節」禁火三天時間太長,且宋朝廷不再強調,禁火的習俗也就日漸廢除,「寒食節」逐漸為「清明節」所取代了。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已鐫刻下深深的印記。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就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現在的祭品五花八門,從別墅到美女,都能買得到,但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的祭品原來大有意思。凡參與「行清」的大人小孩都會吃上一節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而一隻燒豬,會在拜祭後,分成各家一大塊, 豬頭豬肉都會搭配均勻,不論貧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豬肉有一個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貧富大小,都會平均分配給大家,並沒偏心」。
「慎終追遠」固是對祖先所傳承、創設的心懷感激,而習俗中所寓的善始善終,不偏不倚,更是當下民所缺乏的,對習俗含意的慎終追遠,才能民德歸厚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忍侮於大者無憂,忍侮於小者不敗」,能夠忍受大的屈辱與詆譭的人就沒有甚麼憂慮,忍受小的屈辱與詆譭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常言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的就是因為視野狹窄,只以自己為中心,看不到全盤大局。

    岑家雄  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