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瑜:回歸會議初心看立法會新選制

2021-11-17
文瑜
時事評論員
 
AAA

9.jpg

香港第七屆立法會換屆選舉將在12月19日舉行。我們不妨思考兩個核心問題,會議要怎麼開才更加有成效?甚麼人去開會才容易產生成效?
在這個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確開會的目的。國學大師、台灣管理学學者曾仕强曾經分析過中國人和美國人開會的不同,我們不妨借鑒一下,來回到原點,想想怎樣的立法會才是我們需要的。
會議的目的有二:一是找到並確定最優方案,二是為方案的實施營造團結統一氛圍。套用在立法會裏面,第一個目的,大家經驗豐富,討論環節,投票環節都有詳盡嚴謹的程式。第二個目的,是容易被忽略的,也是至關重要的。歸根到底,衡量一個會議是否成功,絕對不是某個法案能夠通過,而是「決策經過實施後,是否出來成果」。沒成果,就是浪費公帑,虛度生命。而一個方案是否能實施下去,團結統一氛圍是影響極大的,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
表面看起來,西方的會議才是獲得最優方案的應有之舉。大家把話講開了,講透了,不藏着掖着,各方利益得以呈現,最後各個投票人投下一票。如果大家這樣認為,是把西方式會議想得太好。首先,公開式的辯論,把全部矛盾暴露出來,會不會有助大家理性思考,達成共識?是否有助於投票決策後,大家團結一致,全力以赴去實施,以爭取獲得真正的成果?恐怕很難。
我們自己平時和家人,朋友聊天都有這種感覺,自己提了一個觀點,被家人朋友義正詞嚴批判得體無完膚,都多少覺得丟了面子,有點義憤難平。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痛斥嘲諷,這下還了得。自己觀點輸了,就會被直接矮化為失敗者,是傻子,自己的政黨也可能因此失了風頭,那是輸不起的。所以,西方式的公開辯論爭吵,很容易就演化為人身攻擊。大家很難就事論事,聚焦於最優方案。更大可能把注意力轉向聚焦於人,聚焦於黨派。投票環節輸掉的一方,很可能不是承認現實,祝福對手,更大可能就是各種阻撓,暗中下絆,拆台。
西方議會容易產生分裂
北宋王安石變法,新派舊派,拳腳相加,鬥個死活,有多少人真正關注富國強兵?看美國的總統選舉,是否投票完了,大家都積極擁護拜登?特朗普甚至最後祝福的場面話也懶得說。
歷史與現實,大家都很容易看到,公開辯論式會議,除了貢獻收視率,讓普通民眾看了個熱鬧,是很容易擴大分裂,激化矛盾的。
再看看中國內地開會的形式,如果你以為內地開會就是幾個領導拍腦袋做決定,那真的想得太簡單。區別在於,內地的會議把尋找最優方案的過程放在了會議之前和會議之後。開會前,相關的會議組織者是一次次單獨、小團體地約談討論辨析,不同代表之間不斷地收窄分歧。會議後,在執行期間遇到障礙,也是不斷去協商化解。
作為一個具有生活常識的成年人,我們不難得到結論,大陸式會議更加直奔會議的核心,更能營造統一團結的氛圍,從而降低實施時的阻力,最大可能獲得應有的成效。反觀西方式的開會,更容易製造更多的分歧,並且暴露給全部的民眾,使得不明真相的民眾也產生分裂;實施決策的時候,阻力可想而知,很多通過的決策最後爛尾收場,就不足為奇了。
有了這個認知。我們就清楚,我們應該選那些人進去立法會。
第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立法會所有的議員都應該是那些真心想香港人食好啲,住好啲,想香港年輕人有出頭之日,想香港祥和穩定,想市民安居樂業的人。
第二個要求就是,議員應該是能協商的,是有大局觀的,能自覺營造團結氣氛的人。不能選那些死牛一邊頸、冇得傾的人;不能選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面子,不斷創造衝突以獲取政治資本的人。這種人應該進入娛樂圈,表演脫口秀。參政議政應該是權衡利弊的人參與的。

這樣來看,新選制之下的立法會才能回歸會議的根本目的,是為香港好的必由之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民主黨晚宴之所以屢屢受到阻滯,主要是受其「名聲」所致,一個與「攬炒派」齊上齊落的政黨,一個至今拒絕與激進勢力切割的政黨,一個多名核心成員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潛逃外國,甚至淪為通緝犯的政黨,自然令人避之則吉。

    卓偉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