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非建制派參選與否左右為難 化整為零是唯一出路

2023-06-05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6449bed0e4b020d074bb0b3e_v1.jpg 

對於是否參與完善後的區議會選舉,非建制派至今仍未有公開說法。較具知名度的多無意或無法參選,有意參選者又怕未能「入閘」,就算成功「入閘」又擔心勝算不大,總之就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近日甚至有民主黨人建議黨內元老李華明再次披掛參選,但據報李華明興趣不大,始終他已經68歲了,就算「入閘」機會大,但能否放下身段參與勝算難料的區議會選舉,仍是說不準。

對非建制派而言,是否參加12月的區議會選舉主要有幾個考慮:一是「入閘」的考慮,不論是參加地區委員會選舉又或是直選,都需要取得「三會」提名,非建制派在「三會」上缺乏根基,當中不少更是昔日「對手」,能否取得足夠提名票並未把握。對於手握「三會」的建制派而言,會否讓對手「入閘」也是未知之數。就算取得足夠提名,也要過資格審查一關,這一關的尺度寬嚴難料,2019年那場風波,幾乎所有非建制派也有參與其中。如果做了大量工作最後依然未能參選,等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連第一關也沒把握通過,令非建制派對參選左顧右盼。

二是成本問題。非建制派參選肯定是對準88個直選議席。經改革後的區議會直選,差不多等同四分一個立法會選區,選區及選民人數大幅擴大。以往區議員經營的選區人數不過1萬7千多人,現在卻大增幾倍,不論是地區服務以至選舉工程,成本都大幅增加,但議員津貼卻一樣,意味著能夠參選的必然是有地區實力和資源的大黨。

非建制派人士參選,就算成功「入閘」,都要面對選舉及經營選區的成本問題,對於資源捉襟見肘的非建制派政黨來說,投入大量資源爭奪部分區議會議席並不划算。當然,非建制派過去擅長打意識型態選戰,成本低但收效大;又如一些選舉老將,過去亦有採用不組織助選團、不派傳單、不嗌咪的「環保選舉策略」,只靠基本的橫額宣傳、議題、地區網絡和資歷,同樣獲勝,選戰成本高低其實也是因人而異。

對非建制派人士而言,是否參選最主要的考慮,從來只有一個:就是能否勝選。參選就是為了獲勝和議席,不是為了旨在參與,也不是為了民主體驗。新的區議會直選採取「雙議席單票制」,目的是令選舉結果更均衡,不會如「單議席單票制」般可以因少數得票差距而造成「震撼性」的結果,也避免了地區上的「一黨獨大」,始終在「雙議席單票制」下,由一個政黨獲取兩席的機會較低,也與制度的原意相違。在這個情況下,某程度也有利非建制派取得議席,但就算非建制派真的參選,同時也面對三個問題:

一是區議會的選區已經變成接近立法會的大選區,參選人不但需要有政黨的資源、網絡支持,也需要有「盟友」的配合,動員支持者出來投票。但現時比較大機會參選的非建制派政黨主要就是民主黨、民協以及個別獨立人士,其他激進派政黨已表明不會再參選,在缺乏「盟支」支持下要在大選區勝出並不容易。

二是傳統選舉智慧,愈高投票率愈有利非建制派,區議會本身投票率已經遠低於立法會選舉,在新選舉制度下,2021年立法會地區直選投票率為30.2%,如無意外,12月區議會的直選投票率必將更低,有可能只有20多%,在低投票率之下,非建制派參選要突圍並不容易。

三是支持者的抵制票,大多數非建制派支持者未夠接受新選制,非建制派如何說服支持者出來投票將是一大難題,尤其是他們在立法會選舉時已經採取了抵制、杯葛策略,在區選突然變成「參選派」,需要有一套有力的說辭說服支持者,但現在看來非建制派並沒有這樣的計劃和行動。

非建制派目前正處於進退維谷處境,由於在上屆立法會選舉時「企硬」,導致現在更難轉身,如果全面參選必定會招來激進支持者的圍攻,又未必得到建制派支持者的「同情」,隨時變成兩面不是人,加上「入閘關」無把握,勝選無基礎,相信非建制派政黨不會全面參選,但同時會開放讓黨內有意者出選,不會如上次立法會選舉般對有意參選者施壓勸退,他們可以個人名義參選,但不涉及政黨的決定,讓黨員有更大的迴旋空間。

對於香港新的政治環境和選舉生態,非建制派顯然並未能適應,心底裡仍然是排抗新的選舉制度,但同時,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絕不可能是「一時」之制,將會一直沿用並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新路徑」,這意味拒絕接受新選制,不只是缺席一屆的選舉,而是永遠隔絕於香港選舉之路,這樣政黨就沒有再存在的需要和意義。非建制派如果接連拒絕參加新的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意思已經非常明確,就是「永別選舉」,這樣其成員就要思考出路問題,不想選的可留下,想選的化整為零,劃清界線,丟掉包袱,輕裝上陣,似乎是唯一出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劉業強希望各位市民特別是鄉郊居民,能夠在12月10日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中把握手上的一票,投選心儀的候選人。

    劉業強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