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疫情時代,我們如何閲讀中國詩歌

2021-11-19
 
AAA

 9f75bff4-526e-4746-ad6b-de9ea4be591d.jpg

作者:嶺南大學利榮達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蔡宗齊教授
嶺南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黃峪博士

自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各種防疫措施已成爲每個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口罩、消毒防護之下,我們保持着社交距離,但心靈距離似乎也漸行漸遠。在最近翻譯成中文出版的一部暢銷書《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The Lonely Century :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英國知名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提出這樣的觀點:“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 ‘孤獨’的時代”。 由於疫情,許多家庭被迫分隔異地,無法與家人相聚。而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one is an island),也被頻繁引用。
作爲學者,我們時時反思,中國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是否能夠幫助疫情之下的每個人,生活得更加從容?中國古詩和當下的地球村居民如何產生共鳴?中國文學傳統中,素有“詩可以怨”的傳統。以詩歌抒發心中塊壘,離愁別緒。唐朝詩人杜甫曾經在安史之亂期間寫過一首詩,描述戰火之下家人分隔,生離死別的苦痛,也許能夠描摹當下疫情時代的世態人心。這首詩題爲《春望》,相信大家對其內容都耳熟能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A.jpg

(網絡圖片)

這首詩中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未用主語,體現了杜甫喜用的主賓倒裝結構,可作多種解讀。其一,詩人憂心時局,傷感流淚,淚水滴落花瓣,詩人不願離別,鳥鳴之聲令其心驚;其二,觀花兒隨時節更替,詩人感悟流淚,見鳥兒遷徙離散,詩人心驚難過;其三,面對人間苦難,花朵不禁流淚,體會生離死別,鳥兒也心神俱驚;其四,詩人與花鳥均感傷世事,痛恨離別,一同流淚神傷。結合疫情之下隔離經驗閱讀此詩,也許讀者會有更深的體會。兩周甚至三周時間獨處一室,雖然無需提筆寫信,寄出家書,各種視像語音便捷之至,方便實時溝通,但陪伴身邊的,也許只是房間裏的一棵植物,抬頭只能看到窗外的一隻小鳥。何以解憂,唯有讀詩!
雖然相隔千載,但由於困境相似,生活在當代的普通讀者仍能體會詩聖心中的孤獨困境。而經過古典文學學術訓練的讀者,就更加能夠以文本細讀的方法重構詩歌演變的內在脈絡,探討詩人如何運用愈發複雜的形式來表現自我。可見,教學、研究、推廣中國文學教學研究,意義價值正在於此。
B.jpg

蔡宗齊教授學術著作《語法與詩境:漢詩藝術之破析》, 2021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詩歌的力量是超越時空界限,跨越語言文化差異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閲讀中國文學》(How to Read Chinese Literature)叢書系列中,第一部是《如何閲讀中國詩歌》,其中邀請到William H. Nienhauser (倪豪士)與Ronald Egan(艾朗諾)等多位美國著名漢學家共同參與撰寫相關章節。此書2007年面世之後,已經多次再版,可見英語世界讀者對中國古詩的接受之廣,熱情之高。學者們更加應該向國際讀者積極推廣中國文學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實現「天下學問一家」的學術理想。

C.jpg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英文文集,蔡宗齊教授主編,2007年出版

所謂「天下學問一家」,就是天下學問,無論東西南北,無論漢學國學,不同傳統的學問能夠深度交流,互相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爲了開闢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徑,嶺南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近年來致力於與海內外一流高等研究機構整合資源,共同探索各種合作可能。目前,我們已經和來自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同行攜手組織多場國際學術會議,出版多種學術刊物著作。日前,嶺大資助出版的英文國際學術刊物《棱鏡: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 (Prism: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第18期第一號的Covid19專題文章被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收入“理論化新冠肺炎教學大綱”“Conceptualizing COVID Syllabus”的推薦閲讀名單。此專欄的特邀編輯羅鵬(Carlos Rojas)教授是一位年輕有爲的美國學者,致力研究現代中國文學,其專欄文章標題正是“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Particular”(在普世與個體之間),文章結尾這樣寫道:若要賞味人生,活出價值,就要積極面對死亡,有所作爲(“only through a productive engagement with death tha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appreciate and value life”)。
163568552067344_P14452164.png

《棱鏡: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18:1期封面

爲了讓中國文學作品能夠更加深入人心,走向世界,我們目前邀請到十多位研究中國文學的歐美學者攜手錄製播客(Podcast)節目,希望能夠通過更爲有效和先進的傳播管道,幫助更多讀者和聽衆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與情感力量,一起活出生命的價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這是我出版的最不容易的一本書!從擁有60多年歷史的會刋《文學世界》精心挑選前輩先賢的大作鴻文,請人打好字,但後來一些文稿不能要,需再重新篩選,再請人打字,即使如此,出版社可能也不選用,所以最後只好重新洗牌,重新輯錄,如此一來整整折騰了三年。

    廖書蘭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