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深度:洪為民論治港多元思維

2021-11-26
 
AAA

 D.jpg

E.jpg

f.jpg

G.jpg

h.jpg

本屆香港特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北部都會區建設、「雙城三圈」等概念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同時,中央日前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全面深化深港合作。對此,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港府從純粹用土地解決居住問題的一元化思維轉變至利用「基建、就業、土地」的多元思維。

未來北部都會區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洪為民認為,這打破了只顧香港的「藩籬」,產業布局不單單是考慮香港本地,還顧及到毗鄰的深圳,進一步帶動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的發展聯繫在一起。

洪為民建議可以建立「北都管理局」將不同的工作領域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城市規劃、發展的效率。他認為,應邀請深圳的官員做委員,把整個與新界有關的持份者團結在一起為北都發展獻良策,包括深圳市、當地的原居民、各行業代表等。關鍵是要改變思維,願意去且敢去授權,否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又可能陷入思維窠臼,五年內都不一定開工。

談及前海方案,洪為民表示,前海合作區是「先行先試」的地方,是特區中的「特區」。一是要深化深港合作,打開香港專業服務的通道,二是支持對外的金融開放,三是鼓勵創業和創科服務業。這三方面恰恰是香港所需,亦是香港所強。未來新界北提供的就業考慮的是和深圳有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前海就能夠對接金融、專業服務、科技和現代物流業。

以下是訪問全文:

建立「北都管理局」 提高城市規劃發展效率

中評社記者:您如何評價新一份施政報告?港府的治港思維較之前有何改變?

洪為民:我認為港府在治港思維上有兩大改變,一是過去香港做規劃,一般只考慮香港自身,特首林鄭月娥提出以前的規劃深圳河上皆是「空白」,而這次施政報告標註出羅湖、福田、南山、前海等毗鄰香港的地區,整個新界北的規劃其實是涵蓋到深圳的產業布局,讓香港和深圳兩城之間形成呼應。二是港府過去的方案是集中精力找土地,為了「蓋房」而「找地」,所以大家都認為香港有土地問題,但其本質是居住問題。而今時今日的港府從純粹用土地解決居住問題的一元化思維轉變至利用「基建、就業、土地」的多元思維,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不僅是圍繞居住問題,而是決定將北部打造為一個配套設施極為健全的核心都會,其中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同時解決就業問題。

在基建方面,首次運用到「基建先行」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內地其實司空見慣,但香港過去的模式首先需考慮當地是否有足夠多的人口居住,是否有這麼大的需求,是否能收回投資成本等。但需求能夠被創造,當運用「基建先行」的思維建設鐵路連通洪水橋,北環綫擬延伸到河套地區等,未來住在新界北的市民,就能跨境就業,需求的增加就會「水到渠成」。其次,跨境基建讓港人能深圳或大灣區就業,亦會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再加上施政報告中北部都會區將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包括靠近河套地區的科技城、西邊的元朗和洪水橋形成的核心商業區,以及靠近羅湖的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都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亦進一步提高了對居住的需求。這一次「基建就業相配合」的概念,能使土地開發更加高效,形成規模效應,因此港府現今能夠考慮如何最大化釋放土地價值,「三管齊下」、「撥雲見日」般疏通香港死穴。

中評社記者:在《2021施政報告》中,特首在報告中提到59次「前海」。同時,報告中亦將北部都會區和「兩城三圈」作為重中之重,您對此次港府的規劃有何評價?

洪為民: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分別指西邊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它與前海對接;中間的港深緊密互動圈連接河套與羅湖;東邊打造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今年9月我幫國家發改委做了一份口岸經濟帶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在西北建立「核心商業區」,港府現在把它叫做「核心商務區」,其意思一樣。未來新界提供的就業考慮和深圳有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前海就能夠對接金融、專業服務、科技和現代物流業。

今時今日跨境電商正發展蓬勃,但香港跨境電商的配套欠佳,香港通常作為物流運輸的中轉地,貨物往往停留不足一天,但幾家在港的物流企業倉庫極為分散,倉庫周邊基礎設施落後,同時缺乏物流現代化,很少有機械化分流等環節,倉儲成本在香港偏貴,不利於物流貿易行業。產業政策無外乎有三個抓手,分別是撥款、稅收和土地。如果香港的土地完全是由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運作的話,相同土地面積下肯定是商業大廈比倉庫帶來的價值更高,那自然而然就沒人願意做「虧本買賣」。因此須在產業政策方面下功夫,雖然部分地區已經被港府確定為物流用地,但成本還是太高,可以嘗試限租金的方法。尤其在新界西北的地方,如果要開發物流用地,還是要把價錢壓下來,稍微干預市場。對港府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需繼續解放思想,突破以往的桎梏,這相悖於他們一貫以來的工作思維,但確實現在的情況是市場失靈、失衡。其實這不僅僅是幫物流業,亦同時一環接一環地助力了跨境電商與跨境金融的發展。

中評社記者:施政報告提出,未來北部都會區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您認為「雙城三圈」空間格局概念有何積極意義?您對其發展有何建議?

洪為民:第一,它打破了只顧香港的「藩籬」,產業布局不單單是考慮香港本地,還顧及到毗鄰的深圳,思考如何做到優勢互補,同時亦考慮到怎樣利用深圳的產業、平台優勢,進一步帶動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的發展聯繫在一起。

第二,我自己對這次的戰略性布局有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北部都會區要成為「香港的前海」。前海是深圳的平台,亦是廣東省的平台,主要工作是為了對接香港,做好深港合作,是一個粵港合作的試驗平台及載體。那香港同樣也可以主動做好深港、粵港合作,搭建內地和香港合作的平台,裏面可以有一些和香港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制度,比如可以建立「北都管理局」,通過立法授予它一些權利。港府部門眾多,每個局和部門之間分工明確,導致時常出現工作協調困難的情況,但要發展好新界北不可能不跨局,環保、科技、金融、發展、稅務等都是不同的工作領域。如果有「北都管理局」把他們整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城市規劃、發展的效率。同時可以和深圳一起去爭取中央授權的政策,例如授權數據跨境到北部都會區,或讓深圳的居民跨境到新界北工作等。

第三,「北都管理局」應該邀請深圳的官員做委員,把整個與新界有關的持份者團結在一起為北都發展獻良策,包括深圳市、當地的原居民、各行業代表等。在做規劃的時候能夠邀請大家建言獻策,同時也可以向中央申請新的政策。這個概念沒什麼理由不能做,關鍵是要改變思維,願意去且敢去授權,否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又可能陷入思維窠臼。通常情況下首先要向立法會拿資金做可行性報告,做完可行性報告後才能開始規劃,規劃結束後開始做環評,做完環評之後還要修改規劃,修改規劃再進行公眾咨詢,咨詢後可能還要進一步修改規劃,最後才能重新去立法會拿資金去招標,五年內都不一定開工。香港這套制度在舊市區和人口密集的地方比較適用,因為資訊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會非常影響當地市民的生活,且沒有好的核心報告可能會在實施落地環節出錯。因此這種制度有好處,亦有「糟粕」,應改掉冗雜的部分。如果本身就是打造一塊試驗田,就無懼用新發展模式來提高效率。

中評社記者:北部都會區的一大重要目標是提升香港的科創實力。有觀點認為,香港應「香港研發、深圳產業化」,但也有人認為,需加入「深圳研發、香港產業化」的模式來促進香港產業升級,提供大眾包括年輕人上流的通道。您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北部都會區能否能真正提供香港年輕人向上流的空間? 

洪為民:這兩種觀點皆是偽命題,市場會決定某一產品在哪研發好,在哪生產好,未來可能會更多的出現一件產品在不同地方都有產業鏈。某一產品在內地生產成本低廉、效率高,那就選擇內地;如果產品主要針對國際市場,且原材料、配件是從國外進口,那就適合在「零關稅、清關快」的香港生產。香港比較容易和國際標準接軌是其傳統強項,但真正的大市場肯定還是內地。因此香港應找準自身優勢所在,沒有必要一定去定義研發就在香港,生產就放在深圳,也沒必要反過來,應讓市場去配置合理的產業與研發佈局。

北部都會區是一定能提供香港年輕人向上流的空間,且有兩種向上流。一是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科技層面大家都是圍繞科研來探討,哪怕是科學園和數碼港,還是以科研為主體,不是以生產為主。將來北部都會區就大不相同,有着幾百公頃的新田科技城能發展科技生產領域。因此這就解釋了北部都會區為什麼能提供年輕人向上流的空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科學家,科技產業化能提供種類、數量更多的高價值崗位,香港不是缺就業崗位,而是缺「高增值」的就業崗位。二是綜合商業的發展,尤其是跨境金融和跨境交易服務,與內地之間工作來往頻繁。因此新界北未來就能形成靠近河套做科技,靠近前海做綜合商業的局面,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動空間肯定會更大。

中評社記者:中評智庫大數據近期發現,北部都會區雖着力於解決住房問題,但規劃公佈後相關區域的社交媒體置業熱度應聲上漲,反而令部分港人產生「上樓更難」的擔憂。您認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舒緩香港住房緊張的問題?

洪為民:香港人的確對房屋問題格外敏感,近期洪水橋封盤,房屋漲價不意外。關鍵點在於房屋的供應,只要未來大量增加供應,平衡好供需關係,就能解決房屋房價的癥結。

前海方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中評社記者:中央日前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將前海深港合作區總面積擴大逾7倍至超過120平方千米。您作為前海香港首席聯絡官,您如何評價此次前海方案?您認為香港在前海方案中扮演何等角色? 

洪為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這個名字意義非凡,它不是擴大、擴區方案,而是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更關注的實際上是有關改革、開放如何更深化,如何更全面的問題。前海的角色很簡單,就是注重深化改革開放的平台,是「先行先試」的地方,是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合作區有不少對港、與對外開放的政策後來推廣到了整個大灣區甚至全國。

從長遠來看,深圳已經是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示範區,前海要做的是深化深港合作。合作方面,我主要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深化深港合作,打開香港專業服務的通道。香港的專業服務今時今日佔香港GDP超過90%,包括金融、財會、法律、建築等,而恰恰這一塊既是我們的主要產業和強項,前海方案中提到要讓香港的專業服務對接大灣區的實體經濟。過去因為兩地制度不同,對於專業服務領域的人士來說,想去前海執業並非易事,而且相關的管理方法和職業資格授予的權限不在前海。因此前海方案中特別提到了「跨境執業」,香港的專業人士只要持有香港的職業證書,就能到前海工作。比如今天來到前海的香港工程、測量和建築專業人士,只要滿足備案制度,就勿需再申請內地的牌照和資格。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雖然之前已經在做,但是拿出來講還是第一次。

第二,支持金融開放。方案中提到要支持國家對外的金融開放。其意義就是做一塊試驗田,所有有關對外金融開放的政策和配套,都會率先在前海落地。

第三,鼓勵創業和創科服務業。創科服務業包括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天使基金、知識產權評估及知識產權交易等。它們本身不是創科,而是為創科做配套的,前海須落地好這些工作,有了這些配套之後,就能夠建立起良好的生態。其次,我們也會支持香港的高校或者研究機構在前海設立實驗室,希望通過前海能把相關研究成果和產業直接對接。以上這三個方面恰恰是香港所需,亦是香港所強。

對於香港在前海方案中扮演的角色,2019年我親身參與到前海方案制定工作中的時候,其實我們吸收了許多香港的業界訴求,並考慮怎麼樣去滿足這些訴求。實際上,前海作為一個深港合作平台,所講的「開放」大部分是針對香港的,亦有一些針對國際,但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香港。這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機遇,香港的專業服務人士可以利用這次方案去內地去執業,也能夠借平台吸引更多的客戶。

中評社記者:特首近期訪問廣州,探討如何加強港深連接。您認為廣州、深圳和香港三方是否有必要成立專門工作組?前海如何做好合作平台角色?

洪為民:我認為深港合作的話,深港兩地就應成立專門工作組。今日有粵港合作,也有深港合作,過去香港政府派政務司司長去和深圳市長對接,現在是特首自己親自前往。但我覺得單單這樣還不夠,一個真正好的合作方案,應該在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工作組,使其「術業有專攻」,這樣才能讓兩地相互更加了解。重大決策可能還是需要委員會去做,但在實施落地工作層面上的溝通須打通中間的條框、桎梏和障礙。

中評社記者:我們都知道香港優勢受世界矚目,如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東西方超級聯絡人、人民幣離岸中心、企業走出去平台、跨境公司地區總部基地、高端服務業中心等。您認為,《前海方案》能給香港社會各界帶來何種機遇?

洪為民:一方面是剛才提到的為專業服務、金融和創科帶來機遇。另一方面亦為香港社會帶來就業機會,長遠來看我們希望有十萬港人在前海工作,最後的成效其實與香港的新界北發展以及跨境基建有很大關聯。我在2015年就建議修建鐵路打破跨境就業的交通障礙。住在洪水橋和天水圍的港人到前海上班,有地鐵的話其實就是十幾分鐘的事情,距離是比去中環近的,但現今因為沒有好的交通,就感覺如同「天塹」,來往十分不便。因此,交通問題解決後,港人就能實現上班去前海,下班回香港。我認為,這是在今年港府改變工作思維的邏輯下,未來面臨的新挑戰,所有的事情必須要考慮到兩地,考慮邊界的另一邊。

中評社記者:香港青年人難以向上流的問題存在已久,香港政府借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來紓解此問題,但效果不佳,能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基本是精英階層或中高端人才。許多普通青年人持「不敢也不願」的心態。《前海方案》是否有特別關注年輕一代的發展?

洪為民:前海地區能夠為部分港青年提供機會,但這和香港青年人自身相應的競爭力有關。大灣區廣東省內一些城市包括深圳、東莞也包括前海能夠為工科專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上升空間,他們在香港發展前景可能有限,其行業「天花板」抬頭可見,還有着供應鏈不齊全、成本高等問題。因此對於從事工科相關領域的香港青年,內地能為他們提供很大的機遇。同時,對於金融界的年輕人,前海亦為他們提供了廣闊市場,香港就像一個「白領工廠」,為內地市場提供專業人才,他們甚至不一定要頻繁到前海工作或者到前海定居。

對於不是學商科、工科的青年人,我們也會提供創意文化領域的發展機遇,香港自身也要逐漸調整產業結構。就像剛才提到的,我不完全讚同「香港科研,內地產業化」的模式,哪邊最有效果和效率就在哪一邊發展,讓其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目前我考慮比較適合在香港生產的行業有生物制藥、食品加工與精密製造業。香港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早年做過精密製造業,在國際物流、跨國採購原材料等方面極為便捷。

中評社記者:澳門有橫琴,由廣東省省長和澳門特首共同擔任主任,實行「雙主任制」,但前海合作區規劃中,香港卻沒有這個權力。您認為,兩者有何不同之處?

洪為民:首先是切入點不一樣,橫琴方案解決的是澳門產業長期過度單一的問題,同時解決急缺的土地供應問題,用足夠的土地供應來刺激澳門新興產業發展。反觀香港,土地是足夠的,不像澳門那般小得變不出「戲法」。同時,香港產業沒有過度的單一化,但某些產業由於過去的局限,沒有我們希望它發展得那麼好。前海就是提供了這個機會,通過進行深化改革、全面開放等,讓不同產業發展得更好,其切入點更多是針對香港,同時前海地區自身也可以嘗試做一些制度上的創新。

對於澳門,橫琴方案主要是用土地作為載體,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基本是從零開始,因此讓澳門自己去管理是沒問題的。前海合作區就大不相同,前海之前的規劃區基本已經開發完畢,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所新規劃進來的部分地區亦已經開發,比如保安中心區。當然我們也不會抹殺未來香港可能派出一些官員來合作的可能性。但前海畢竟已經有自己一段的歷史,有自己的方法,總體來說它不像橫琴基本是一張「白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深圳口岸經濟帶和香港北部都會區正是銜接「兩制」的核心樞紐,是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陸路連接最緊密的區域。積極推進深圳口岸經濟帶與香港北部都會區協同開發,最終借鏡《橫琴方案》,賦予港深雙方極大的政策自主權和共同決策權,達至合作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發展模式,是「一國兩制」的實踐性突破。

    蔡冠深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