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立:北部都會區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021-10-07
周厚立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
 
AAA

 56.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這也是落實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在發展規劃、改善民生、強化管治效率等方面都展現了新思維、新氣象。施政報告勾畫了香港未來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大藍圖,值得肯定和支持。
當中規劃「北部都會區」以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示了建設新界北都會區的宏圖,以及銳意推動創科、解決住屋問題的雄心,令人感到政府改轅易轍,敢於突破思維框框,以新思維解決沉積已久的經濟民生大難題。
發展新界東北的計劃,早於2007年就提出,到2014年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遭到反對派議員與激進團體強烈反對,被污衊為「深圳富豪後花園」或「雙非富豪城」,甚至造謠是「割地賣港」,演變為激進分子衝擊立法會的暴力衝突,成了「佔中」的前奏。由於政治紛亂不絕,新界北發展舉步維艱。現在政府思維突破原有框框,與香港跨進由亂及治新時代分不開,由於政治變革成功,過往種種障礙與干擾終於清除,政府才可以從固有思維中解放出來,為香港闖一條新路,讓市民看到解決問題的前景。
施政報告用了最多的篇幅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規劃未來」兩大篇章。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大膽突破,將對香港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今次發展新界北,是首次衝破香港與深圳之間的界線,正如林鄭月娥指出,這是「一國兩制」下首部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充分考慮了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為香港帶來的大量機遇。
施政報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除了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還包括六個新發展區與發展樞紐,而且與深圳毗鄰,兩地未來將融成一體,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預計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區內職位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增至約65萬個。這種以產業先行的規劃布局,克服以往天水圍等新市鎮就業乃至交通配套不足、衍生「悲情城市」問題等的弊端,可以達到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職居合一的多重目標,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
施政報告並提出「雙城三圈」概念,「雙城三圈」通過深港口岸經濟帶,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聯成一個整體,按照規劃將興建 5 條新鐵路連接深圳,本港與內地跨境交通網絡進一步打通,未來的新界將憑藉鄰近深圳的優勢,成為大灣區的中心地帶。這顯示政府作出堅定選擇,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全面配合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融入大灣區,與深圳攜手達至「1+1>2」的協同效應,明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戰略理念、戰略部署。
全球發展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前海方案等凸顯國家對香港的大力支持,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妙。
新策略、新規劃、新措施已經提出,下一步就是如何逐一落實,政府往後實現「北部都會區」宏圖時,仍會面對利益集團、地區勢力以及內部官僚主義的阻力,所以政府要坐言起行,以人民為中心,保持敢於求變的意志,訂下清晰目標和具體時間表,全力推動執行,開啟良政善治新征程,早日讓市民有獲得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深圳口岸經濟帶和香港北部都會區正是銜接「兩制」的核心樞紐,是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陸路連接最緊密的區域。積極推進深圳口岸經濟帶與香港北部都會區協同開發,最終借鏡《橫琴方案》,賦予港深雙方極大的政策自主權和共同決策權,達至合作區「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發展模式,是「一國兩制」的實踐性突破。

    蔡冠深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