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虛虛實實

2021-11-29
 
AAA

 k.jpg

在西方輿論關注中國高超音速武器進展之際,11月2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該集團騰雲工程圓滿完成了中國首次液體火箭衝壓組合發動機模態轉換首次飛行驗證,證實騰雲工程已經成功首飛。
騰雲工程是指航天科工主導的空天飛行器(也稱空天飛機)研製項目。航天科工並未透露這款空天飛機飛行驗證的更多內容。但今年10月和11月,英國《金融時報》兩次報道了中國試驗高超音速武器的消息,引起西方對中國高科技武器快速發展的新一輪關注。
在10月的報道中,《金融時報》稱中國今年8月13日試射了一枚可搭載核彈頭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以往彈道導彈不同的是,這枚「飛行器」在飛向目標之前,先在近地軌道空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然後重返大氣層,它的戰鬥部落在距標靶30多公里的地方。
報道說,有美國官員認為,這次試驗表明,中國的高超音速技術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金融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引起美國軍方的警惕。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對媒體表示,中國試射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是一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行駛的系統,沒有防禦系統能夠處理應對;它與冷戰時期的「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非常接近。
「斯普特尼克時刻」是指1957年蘇聯斯普特尼克一號人造衛星上天,意味着當時美國在航天科技領域已失去優勢。此後,美國奮起直追,後來又在該領域領先全球。
中國外交部沒有完全否定《金融時報》的報道,但強調這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試驗,用於驗證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術,對於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11月22日,《金融時報》又引述一名「知情人士」的話稱,今年7月和8月中國進行試驗的高超音速武器,是一種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這款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南中國海上空大氣層的飛行過程中,發射了一枚導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專家至今仍不清楚,中國是如何違反物理規律,從高超音速飛行的飛行器上發射對抗性武器的。
報道還指出,美方專家認為,在高超音速飛行器上發射反制性武器提供了最新的證據,表明中國在高超領域的成果比俄羅斯或美國都要先進得多。美國白宮拒絕就這場試驗置評,但感到「擔憂」。
對於《金融時報》的消息,中國外交部重申這次試驗是用於驗證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術,航天器返回前分離的是航天器配套裝置,在隕落大氣層的過程中燒毀解體。
而《環球時報》等中國媒體則指《金融時報》的有關報道像是「科幻小說」。《環球時報》引述航天專家黃志澄說,放眼全球,世界各軍事大國高超音速軍用戰機項目的研製還處於概念研究和初步試驗階段,沒有公開證據顯示有任何一款處於試驗階段的高超音速軍用戰機已經具備攻擊能力了。
黃志澄認為,美國擺出一個弱者的姿態不斷去渲染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並不是真的示弱,而是別有用心。「美國軍方為了爭取更多的軍費入到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中,就不斷地渲染俄羅斯和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的威懾力。」
不過,也有比較專業的網民指出,經過持續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如今已經反超美國。
《今日頭條》日前發佈「細說科技」撰寫的文章稱,中國7月和8月進行了三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7月16日那次試驗屬於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兩級入軌空天飛機的下面級測試,即空天飛機的運載器測試;7月27日、8月13日兩次測試則是一種水平起降空天飛機的測試,也就是騰雲工程的空天飛機。
文章說,從實用性、技術先進性來看,顯然水平起降的空天飛機比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空調飛機更加好用,起碼前者起飛地點有更多選擇,而後者高度依賴火箭發射架。這意味着後兩次測試的飛行器比7月16那次測試的飛行器更先進、更實用。
文章認為,憑藉組合循環發動機,中國空天飛機發射入軌的效率更高,燃料成本更低。而美國的X37B空天飛行器、穿梭機和可重複使用火箭,在燃料成本和日常維護保養成本方面都無法與空天飛機相提並論。被美國科學家認為可能違反物理學規律的「騰雲」空天飛機已經遙遙領先美國同行了。
當然,無論《金融時報》的報道還是中國網民的分析,目前都沒有得到中國官方的證實,外界對此難辨虛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這些年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十分迅速,為中國與對手博弈時增添了新的籌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