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聯想再遭炮轟

2021-11-29
 
AAA

 h.jpg

中國時評人司馬南本月在社交媒體連發七個視頻, 對聯想集團提出種種質疑, 在中國輿論掀起軒然大波。

司馬南列舉了聯想「多宗罪」,包括在股份制改革中賤賣國有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企業資不抵債,高官卻拿着天價薪酬,是「窮廟富方丈」;聯想27名高管中有14個外國人,涉及信息安全問題等等。

立場偏左的司馬南在互聯網上人氣頗高,這些視頻很快把這家企業推上風口浪尖。

聯想作為早年中國民企領頭羊,一度被視為「民族之光」,中國民眾對它寄予厚望。但近年來聯想無論在科技能力和商業可持續性上,都沒有亮眼表現,尤其與華為、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企業一比較,聯想甚至給人留下「夕陽西下」的觀感。

中美競爭加劇後,中國在科技領域暴露出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很多人重提聯想當年選擇的「貿工技」路線,認為當時發展勢頭最好、也最有資源投資科研的聯想,並未優先發展芯片等硬核科技,而是選做「買辦」企業,它所承擔的責任配不上「民族之光」的稱號。

在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遭到美國打壓之際,聯想CEO楊元慶強調,聯想走國際化路線,「不是一家中國企業」,令很多中國網民不滿。柳傳志2016年在一場5G標準的表決會上,投票給美企高通的陳年往事,也不時被網民翻出來,成為給聯想貼「賣國賊」標籤的依據。

另一個刺到中國輿論痛處的是聯想高管的薪酬。聯想創立於1980年代,在中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代發展、壯大;柳傳志在改革開放初期下海弄潮,帶領聯想從零開始做大做強,展現的智慧和膽識讓他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享有極高威望,被稱為「中國企業家教父」。中國官方也給予他積極肯定,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官方表彰100名「改革先鋒」,柳傳志名列其中。

只是時過境遷,隨着「共同富裕」成為中國社會主旋律,民眾對柳傳志這樣的企業家有了不同期許。按照道理,一家股份制企業給創始人、高管等支付的薪酬只是企業和股東的事;但在當前中國的輿論環境下,柳傳志以及聯想高管的巨額薪酬,在很多人看來是典型的「先富再富」,與共同富裕背道而馳。

這股圍繞聯想的負面輿論風潮下,司馬南在社交媒上向聯想發難,引發很多網民強烈共鳴,快速形成一股聲討聯想的聲浪。很多人拍手叫好,認為這是「正義的勇士」向「資本家」和「賣國賊」發起鬥爭。

不過,與上個月聯想因折戟A股科創板和柳傳志退休薪金問題陷入是非爭議時,一面倒的負面風評不同,中國輿論這次對司馬南炮轟聯想之事的取態分化。過去幾天,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不少質疑司馬南的聲音。

司馬南列舉的一個聯想關鍵「罪名」是,在企業改制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對此,有觀點認為,這應由有關部門介入調查、弄清事實,而非草率地以輿論審判的方式下結論。

平心而論,和聯想當年選擇「貿工技」路線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一樣,聯想在2000年初也是在當時中國官方大力推動企業改制的東風下,從國有企業走上股份制道路。這是時代的產物,而以現在的標準要求當時的聯想,確實不合理。再退一步,聯想的改制獲得官方批准,企業是否應為其中的問題承擔所有責任,也有待商榷。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發文提醒,追究聯想是否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需要非常謹慎。他提到,當時的改制方向受到各地政府認可和推動,如果反過來追究,甚至形成一個運動,將會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造成打擊,增加他們的不安全感。

這場對聯想的討伐,也引發對民粹風潮的擔憂。聯想過去的成績不應被一筆抹殺;聯想後勁不足、光環不在是不爭的事實,高管的天價薪酬也確實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社會的情緒不能作為判斷企業對與錯的標準。微信公眾號「明叔雜談」在一篇文章中擔憂地寫道:「如果因為一些人在輿論場上貼大字報,搞得很多企業家人人自危、噤若寒蟬,這不是好事。」

對聯想問題的討論有其價值,但在官方重拳整治資本無序擴張、規範企業經營的氛圍下,互聯網上以「大字報」的方式討伐民營企業,以及它所產生的煽動效應同樣值得警惕,在虛擬世界裡冒芽批鬥風氣不可長。中國的民企和中國社會都需要一個安心的環境才能穩步發展,相信中國社會也不想重蹈50年前的覆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這麼多年下來,內部控制在中國很多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中推廣實施,但實際效果很難一概而論,內部控制有「實」的一面,也有「虛」的一面。

    賴紅波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