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隆:紅旗渠精神能否修維多利亞港的恨?

2021-11-29
吳志隆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AAA

 shutterstock_1011334393.jpg
紅旗渠精神,對多數香港人來說都陌生,但維多利亞港充滿恨,卻是很多飽受藍黃對立的香港人的親身經歷。於是筆者在想,紅旗渠精神能否彌合維多利亞港的恨?這驟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天方奇談,可能正是解決香港當前問題的重要參考。
國家領導人重提半世紀前的紅旗渠工程
先與諸君分享紅旗渠的故事與精神。那是發生在1960年代且又激動人心的事,在河南與山西邊境的小縣城林縣,十萬居民憑着勇氣與激情,不畏困難在9年間建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縣,一舉解決困擾當地數百年的水荒問題。
筆者對紅旗渠的故事雖曾耳聞但無細究,這次在清華的課程中有緣探索這個故事,透過紀錄片與當地官員、親歷者與學校老師的講解,進入當年的那個時空,發現內容比耳聞更加精采。而結合當代中國甚至香港情況來討論,卻又更有趣味與深意:1960年代的貧困山區,與2020年代的東方之珠,兩地都面臨發展的困局:旱災缺水直接影響林縣人民的生存,香港則是飽受「藍黃對立」(意識形態的撕裂)與經濟發展樽頸。
面臨看似無解的局,當時出任林縣書記的楊貴意識到水資源匱乏會威脅當地居民生存,便馬上着手解決,先是深入了解民意,統一當地民眾對引水工程的民意支持。沒有資源加上天然條件惡劣也照樣迎難而上,平整1250個山頭、貫通211個隧洞、架起152座渡槽。。。10萬英雄兒女靠着兩隻手、一錘一鏟,用一個「新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來結束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缺水歷史。
這種「無畏無懼,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最近又被國家領導人重提。當前國家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紅旗渠精神」,提醒社會應該繼續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應該要有上下同欲的團結力量,更應該要有勇於奉獻,無私為公的大局觀。
香港兩大核心困難
今天的香港有兩大核心困難,一是社會撕裂,二是經濟發展遭遇樽頸。社會撕裂是因為市民對香港未來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且各不相讓,社會失去可以團結的共同目標,反將社會精力消耗在意識形態的角力與小圈子的利益追逐上,最終讓公共政策與社會精力無法跟上世界發展大局,結果是社會整體發展陷入樽頸。
「紅旗渠精神」對今日香港有何啟發?書記楊貴率先推動修渠,積極走訪民意統合意見,而民眾也用實際行動參與到修渠工程中,創造了上下同欲的民意。這對香港極有參考意義,中聯辦在國慶期間開啟「全面走入社會」的行動,若能將這種直接面對民意的行動持之以恒地細緻化落實,可以協助中央更準確了解參考文件以外的真正香港。而特區政府官員如何讓民意客觀呈現在施政當中,或者應該先改變菁英施政的心態開始,細心衡量不同社會持份者的訴求。從中長期思考,更應該整合政務官系統與問責制官員系統,讓整個管治團隊重拾「做人有目標,做事有成就」的心態。
此外,也需要又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決心,凡長期留存的結構性問題必有其「老大難」的因素,因循苟且斷然無法解決,只有拿出勇氣才可解決困難。這是一種態度問題,若無勇氣便無想法,問題永遠是那個問題,解決與變革也無從談起,更遑論進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現時瀰漫悲觀情緒,對於種種災異說十分受落。筆者在此想換一換視角,也希望港人以較樂觀的角度看待周遭發生的事情。「半杯水」到底是只剩半杯水抑或還有半杯水,各有不同觀點與角度,卻影響人的行為和結局。如何看待事情決定一個人、一座城市的自我實現,不可不察。

    方蘅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