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不想生孩子,不是因為生不起養不起,而是沒有慾望

2021-12-15
紀碩鳴
資深媒體人
 
AAA

 fe371ac50386acb4e1601b5a1d077957.jpeg

生不生孩子,生多少孩子,本來是私事。因為生存和繁衍是人的本能,也是人類的自然屬性。這裡,生存和繁衍,是人生來具有的慾望,如果沒有慾望,又有科學技術可以遏止、避孕,不生就成自然的事了。

一件人生自然的事,在這變成很嚴肅的事了,變成社會大事,甚至還要黨員幹部帶頭、村長主抓生育。因為,中國近年人口出生持續下降,政府從計劃生育告別只能生一胎,到計劃生育開放,可以生二胎到現在可以生三胎,結果還是不理想,想生孩子的不踴躍。政府生怕少了人口紅利的創造者。其實不應該怕,未來的生產力主要靠的是科技。

出生人口創58年新低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印證了這一中國生殖的不踴躍。即使在政府的大力號召下,即使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呆在家的時間比較多,專家們都預計,這一年會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沒有實現專家們預言的"嬰兒潮"。 2020年相比2019年,全國人口凈增204萬人,是1962年以來的新低。

這個數字創下了中國58年以來的新低,期間還經歷了不允許多生的強硬計劃生育政策的。卻還是沒能提振年輕一代生兒育女的慾望和信心。

我這裡提的是慾望,和不少專家們分析的中國生育低,主要是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供不起讀書、支付不出高額生活費相關等等不同。專家認為,生不生孩子與錢有關。但我認為,也許這可能只是一個原因,只是之一。因為,中國文革前後不知道比現在要窮苦多少倍,也沒見有人抱怨生不起孩子而不生孩子。因為,那個年代窮,反而讓人想到生兒防老。再艱難也要生,也要養。

現在,生活富裕了,但至今也沒有看到有數據可以支撐,越富裕者,生孩子會越多。如果可以如此推論的話,馬雲,就應該擁有中國人口最多的家庭。

當然,有富裕者,可以出錢讓別人代孕,一生就是三胞胎的,我見過,這也只是個案。所以,我想提出,是慾望在生存和繁衍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是財富。

上海元旦寶寶少了百倍

看到網上有一組數據,多少可以作些佐證。文革以後,生活逐漸改善,生孩子是一件大喜事,也喜歡挑好日子。元旦是新年開始,這一天被新婚夫婦看上。 1990年元旦,上海共有新生兒2784人;到2000元旦,上海共出新生兒 1148人;2010年元旦,上海共有新生兒380人;2020年元旦,上海共出生新生兒156人;到了21年元旦這一天,這一新生兒數字變的僅為27人。

這是為什麼呢?這二十年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背後當然會有很多因素,比如結婚數減少、育齡婦女減少,當然也會有生不起不想生。我想,重要的原因是,條件好了,哪一天都可以是新生活的開始,未必一定要選元旦作為好日子。簡單的來說吧,選元旦生孩子的卻望減少了。

生不生孩子,什麼時候生孩子,生多少孩子,是由人的慾望決定的。沒有慾望,加上已經到了可以自主決定生還是不生的科技時代,可能再舒適的條件,再用錢催化,用政治口號來召喚,也催不出來一個孕兒潮。相反,越是生活條件舒適了,越沒有生孩子的想法。生活很安逸,不想再被打擾,就這麼簡單。

舒適無競爭會慾望減弱

在太舒適和缺少競爭的環境下,反而會有惰性,這有實驗證明的。有行為學家作過實驗,將幾十隻老鼠飼養在豪宅,冬暖夏涼、食物充足。老鼠在沒有競爭、沒有恐懼,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生活,所有的活動只有性。所以,開始大量繁殖,從幾十隻到幾百隻。但到一定程度時,老鼠的繁殖數量逐漸減少,直到最後一個都沒剩下。舒適的生活,讓生存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沒有想法。行為學家給出的定義,叫做「行為沉淪「。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間的相互競爭,能夠適應的生存下來,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就是如此。後來運用到社會,成了現代社會學口號,叫做"長江後浪推前浪"。

但現在中國,太多看見的都是前浪帶後浪。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讀書時幫着準備出國的所有費用、成年了幫着買好住房,起碼首付,還幫着找對象等等,那裡看的到後浪推來,恐怕連浪花都沒有。

這一代人,沒有了競爭的慾望,哪裡來的為社會生孩子的渴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