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香港抗疫必須以目標為導向

2022-02-11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11.jpg
香港疫情進入爆發期,單日確診破千,已經到了危急時刻。然而,帶領社會抗疫的香港政府首先要搞清楚一個簡單的理念:想抗疫成功,必須以目標為導向。

這本是最淺顯的邏輯,而月薪幾十萬的各位高官們卻不明白。

按照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說,「動態清零」是香港政府的目標。就應當按照此目標配置資源,創造條件去執行政策。然而,市民看到的卻是相反,港府決策者因糾纏於所謂條件不足而放棄目標。

例如,由於時間緊促,所以圍封大樓的晚餐就可以不供應;竹篙灣隔離設施住滿,本應隔離人士就不必隔離了;醫院收治能力不足,就可以讓確診人士回家。

這就相當於,早上起床晚了就不上學了;枱面鋪滿了,就可以不做作業了;學校老師不夠,就可以讓學生回家了。年年考第一的特首,應該知道這邏輯的荒謬吧。

然而抗疫不是兒戲,這是整個城市與威脅市民生命、威脅城市正常運作的力量作戰。現階段,市民要安心的工作、安全的生活,香港必須遏制病毒。政府應該指明方向提出並執行措施,而非悻悻的陳述病毒有多危險,羅列你們做了哪些工作而已。

現在的抗疫行動已陷入混亂,千頭萬緒之際,港府的當務之急是以目標為導向理清思路。

據國家衞健委專家梁萬年總結,動態清零包括三個方面:
一、及時發現傳染源;
二、快速採取干預措施;
三、有效救治。

那就按照這三個目標,看香港要做甚麼。能做就立即做,不能做就創造條件做。

首先,想及時發現傳染源就需要提高檢測能力。儘管政府計劃重設「火眼實驗室」,但屆時檢測能力只能提升至每日30萬劑,以全港750萬人口算,全民如果都測一輪大概需要一個月,三輪就是三個月。這當然和目標不匹配。

現在能做的:增加混檢。由現在的「3混1」進一步提升到「5混1」、「10混1」,提高檢測量。必要時可請求內地援助檢測人員和設備。

同時在採樣方面,應按人口分佈大幅增加臨時檢測點,緩解現在單個檢測點動輒排隊數小時的窘境,也避免市民聚集而在檢測點出現傳染。

整個行動需要大量人力和場地。政府應充分動員公務員,社會義工團體,各政黨社團,同鄉會等,快速培訓,填補空缺。至於場地,完全可以利用正被閑置的體育設施、公園及屋苑會所。

這些都是立即可以做的工作。在此基礎上,香港完全可以做多輪大規模檢測,找出隱藏病例。

第二,想做到快速,就必須讓「安心出行」可追蹤。否則就像調查「望月樓群組」時,像「原始人」一樣翻查監控錄像、餐廳訂位電話、信用卡和八達通付款信息來尋找密切接觸者,一找就是一星期,完全是自廢武功。這件事也根本不需要創造條件,而是立刻可以做。

很多人認為追蹤行跡就是侵犯私隱,是違法行為。然而實際上香港的制度完全允許此政策。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已說明,「安心出行」加入跟蹤功能不涉侵犯私隱。政府也有各種法律和政策工具:例如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或由行政會議發佈行政規例等,名正言順且十分必要。問題完全在主政者沒有政治魄力。

至於干預,就是將所有發現的病例和密接與社會隔離。政府完全可以與酒店業界合作,包下閑置房間做隔離設施。或者直接改造會展中心等大型建築做臨時隔離設施,物資完全可以提請中央支援。

第三,至於有效救治,就是提高醫院的收治能力。可以參照武漢早期抗疫的成功經驗,利用社區體育設施、會展場地及屋苑會所等,設立方艙醫院,大幅增加病床數,使輕症患者可就近入住。如果醫務人員不足,可提請中央援助醫療人員。

以上政策配合香港市民較好的衛生習慣和對防疫政策的服從意識,清零完全有望。

筆者理解,由於政府的低級表現與舉棋不定的錯誤思維,社會輿論已開始消極化。網絡論壇充斥着「大家自求多福」的論調;一些意見領袖開始散播香港沒有選擇也沒有能力,只能被動接受「與病毒共存」的觀點。

然而,當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宏大目標被拆解為一項項工作後,我們發現,即使在如此危急形勢下,香港也完全有能力、有資源實現「動態清零」,沒有哪項是做不到的。如果說現在還缺甚麼,那就是執政者的魄力和決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