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俄烏危機利於中美關係?

2022-02-28
 
AAA

 shutterstock_2095910923.jpg

時值尼遜訪華50周年,外界都很好奇,中美官方或民間會以什麼方式紀念這個改變中美關係的里程碑事件?

中國外交部本月10日稱,中美將於近期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共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但日子越來越近,北京和華盛頓都靜悄悄,不但沒有大規模紀念活動的消息,連民間智庫圍繞相關課題的研討會都屈指可數。

安靜的氛圍與過去的「逢十」紀念日截然不同。2012年尼遜訪華40周年,中國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辦隆重紀念活動,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出席;華盛頓的多個智庫也舉辦慶祝活動,時任國務卿希拉莉親自出席。2002年,美國總統小布殊還特別選在2月21日,即尼遜抵步正日訪問中國,對這個日子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遜對仍處於文革的中國展開歷史性的破冰之旅,中美在這期間發表「上海公報」,為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邁出重要一步。

中美關係由此開始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1979年,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在蘇聯威脅陰影下,中美進入一段蜜月期。「八九事件」後中美關係受挫,但短暫的緊張很快隨着鄧小平南巡、中國啟動第二輪改革開放而緩解。尤其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美關係迎來經濟蜜月,美國成為中國製造產品的最大市場,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經濟騰飛中收穫利益。

那些年,雖然中美之間發生過「炸館」「撞機」等風波,也不時因人權、知識產權、匯率等問題產生摩擦,但兩國關係整體仍呈上升勢頭。緊密交織的貿易聯繫,也讓中美關係有了穩定「壓艙石」。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壓艙石」變成「主戰場」,中美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兩國矛盾蔓延至科技、媒體、人文、外交等領域,香港問題、兩岸議題、疫情溯源、新疆人權,幾乎所有能想像到的領域,都能看到中美激烈博弈。

中美關係陷入低谷,讓尼遜訪華50周年的紀念日顯得有些尷尬。疫情局限下,人員交流和大規模活動受限;中美之間的熱絡也大不如前,雙方甚至還處於相互忌憚和敵對的狀態。

這個特殊的日子,北京和華盛頓恐怕都想低調。不過,今時今日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也意味着雙方任何動作都不可能低調。

在俄羅斯前天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親俄分離主義勢力控制地區獨立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了電話。

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發佈的摘要,布林肯與王毅就朝鮮事態發展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進行溝通,強調需要維護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外交部昨天發佈兩人通話消息稱,王毅強調任何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應當得到維護。他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通過對話談判緩和事態、化解分歧。

王毅也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以台制華」;他還提到「上海公報」精神對中美關係「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希望美國「重溫中美破冰初心」。

這是布林肯和王毅一個月內第二次通話,從雙方發佈的通報看,中美各有所求,雙方的語氣都有所緩和。中國的通報還稱,布林肯祝賀北京冬奧會取得成功;表示美國不尋求搞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反對「台獨」、無意同中國衝突對抗。

從華盛頓打來的這通電話顯然不是要談中美關係,而是一觸即發的烏克蘭危機;而北京則更希望說服華盛頓穩定中美關係,停止對華圍堵遏制。

通話內容也顯示,北京並不想在烏克蘭問題上明確選邊站,而是採取兩邊都不得罪的態度。有分析認為,如果北京在複雜的局面中做好平衡,不排除這可能給中美關係帶來迴旋餘地,至少在俄烏危機解除前,北京在政治上面對美國的壓力會比之前小很多。

一方面,與俄羅斯的對立將對美國造成牽制,無法把戰略資源完全向東亞轉移;另一方面,烏克蘭問題也會如伊核問題、朝核問題那樣,成為中美可能合作的領域,不排除華盛頓需要向北京借力。此外,在烏克蘭問題上勸和促談的態度,也有利於中國穩定與歐盟的關係,防止歐盟成為美國對華圍堵力量的一部分。

和50年前尼遜訪華時一樣,烏克蘭危機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北京與華盛頓的關係可能會有騰挪的空間,但中美關係要回到從前也絕無可能,畢竟今天的中國不再韜光養晦,美國也不像過去那樣充滿自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