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搶購 自救 出路

2022-03-14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Y.jpg

疫情緩和之後,香港真的是百廢待舉。如何重振經濟、恢復對外往來,都要從長計議。中國終歸要重回國際社會互聯互通,香港何嘗不然?適當地展開探討疫情緩和後「與病毒共存路線圖」是務實做法,不是彌天大罪。

過去一個星期,香港人搶購食品、藥物、消毒用品等,貨架上空空如也的照片在朋友圈中傳閱,令人不勝慨嘆:到底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自新冠疫情以來,香港已出現了幾次搶購潮,最早是搶口罩,後來搶廁紙,接着是搶潔手液、火酒等,這些都是疫情初起時群眾自保、自救的即時反應。雖然有人認為「不理智」,但疫情引起恐慌、人買我買的羊群心理也像傳染病般擴散,促成了搶購潮出現。

事實上,抗疫物資的供應很快就追上需求,好像口罩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新冠疫情前香港人並不「流行」戴用,很多本地廠商都不再生產,但一旦要恢復供應,很快就滿足了需求,而且大家「入足貨」,近期搶購口罩潮已不復見。

搶購現象非香港獨有。早前疫情期間,英國曾經出現搶購汽油潮,很多油站出現綿延幾英里的汽車長龍。雖然政府不斷澄清「不缺油」,但恐慌情緒蔓延,爭相排隊入油的車龍始終不散。其他國家也如是,當政府宣布封城或下禁足令時,民眾搶購食物、食水、廁紙等日用品,貨架上的貨品被搶購一空的情景,跟香港並無二致。

恐慌無分國界,民眾面對前景不明,或「預測」會有災難發生,都會以搶購、囤積物資作為自保;但大部分搶購潮過去之後,事實會證明當初的搶購是沒有必要的。有時候市場缺貨供不應求,反而是由蜂擁的搶購造成。

屢見搶購潮 說明政府抗疫表現差
澳洲心理學家加爾格(Nitika Garg ) 在新冠疫情搶購潮期間接受BBC訪問時說,現代西方社會物質充裕,很難想像會出現物資短缺,民眾加入搶購潮往往是受到左鄰右里影響,唯恐「執輸」。她稱這種心理為「錯失恐懼症」(FOMO Syndrome),就是擔心一旦危機來襲,自己可能已經錯失機會的一種恐懼(〈搶購潮背後的心理學和現代史上一些大型搶購事件〉,BBC中文網,2021年9月30日)。

很明顯,搶購潮是人心不安的表現,也是對政府不信任的「自然反應」,更是一個地方量度民眾對政府是否滿意的指標。突發的危機和災難引起短暫搶購潮難以避免,但如香港般接連出現,只能說明政府施政和抗疫表現太差,民眾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唯有先保護好自己;而搶購物資、充實家居用品食品,是唯一找到「安全感」的方法。

搶購之外,香港人現在另一自保方法是家居檢測、家居治療,不再等候政府救援。最近大家都應該收到不少朋友圈中傳閱的染疫後居家「自療」方法,包括服什麼藥、做多少次檢測、「療程」要注意什麼、大概多少天就可痊癒等等,非常實用。據大部分過來人的經驗,如果健康正常、不是高齡人士,染疫之後自行服藥,約一個星期就回復陰性,可重過正常生活;其間最難受的,是喉嚨會劇痛,要食喉糖或潤喉膏之類,結果這些物品又遭搶購至斷貨!

有了這些民間資訊,相信會令很多人放心下來,知道即使「中招」也不是世界末日。而此時此刻政府因染疫個案太多而方寸大亂之際,民間找到自救方案,對穩定人心反而是好事。

19.jpg

抗疫措施多變 居家自療成新常態
從上周五開始,本地染疫個案開始回落,可以預期,回落趨勢會持續,但這不一定表示疫情正趨緩和,而是不少人在家檢測即使測出兩條紅線(陽性),也未必願意向政府呈報,一來不少人為了省麻煩,怕呈報之後可能要往隔離中心,二來也有不想讓僱主知道自己染疾,反正在家「靜養」幾天就無事(現在很多人都在家工作),省得呈報!但必須說明的是,在家檢測如果陽性,應該向政府報告。

政府抗疫工作舉棋不定,經常朝令夕改,正是伊索寓言「父子騎驢」故事的現實版:過去一段時間,醫護專家、政黨、愛國愛港陣營、倒林鄭派、立法會議員等從四方八面開火,令政府的防疫措施左搖右擺;最近更有政協和人大代表主張應該由中央出面「接管」香港的抗疫工作大權。人多口雜,也許令政府招架不來、進退失據,結果令民眾對政府的抗疫工作更沒信心。變來變去的抗疫措施令人眼花撩亂,最簡單的反而是在家檢測、居家「自療」,相信這會成為民間抗疫的「新常態」。

第5波疫情大爆發,災情慘重,除了壓垮本地醫療體系、重創經濟,也令政治形勢大變。去年底香港錄得長時間本地零確診,跟內地準備通關,當是時也,行政長官連任的問題「根本唔係問題」;然而第5波疫情來襲,染疫個案和死亡率都飈高,檢測、隔離、收容病人、公立醫院服務等工作都陣腳大亂,寒風中排隊幾小時等候檢測、長者「露宿街頭」等候入院……一幕幕令人觸目驚心的場面,令市民怨氣冲天。

不管什麼制度、體制,這樣的政府表現已失盡民心!到了這個地步,已不是支持誰、反對誰的問題,而是政府已掏空了民眾的信心和信任,沒可能再撐得下去!

宣布特首選舉延期之後,提名推遲至4月3日開始,4月16日結束。而據媒體透露,全民強檢將在3月26日啟動,至4月3日為止。強檢完成之日,政府應忙於安排大批檢測陽性的病人進入隔離中心,抗疫工作只是進入另一階段,公共衛生和社會條件仍未足以開始一場特首選舉,以及稍後進行的選舉宣傳活動。

更實際的是,香港人也沒有心情欣賞選舉角逐人士「唇槍舌劍」;太多的選舉承諾(大多是空洞且說了等於白說)和互相指罵,只會令公眾更加厭惡。現在看來,現屆政府任期順延一年的可能性極高。換句話說,民間怨氣在未來一年都不會消散!

疫情緩和之後,香港真的是百廢待舉。如何重振經濟、恢復對外往來,都要從長計議。現在仍有不少政界評論員「嚴正警告」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但現實問題是,當香港的主要經貿伙伴都逐步開放之際,香港是否能繼續堅持封關自閉?香港的特色是四通八達、接通世界;長時間封鎖,我們是否還可以保住國際金融城市的特色?

務實探討與病毒共存 非彌天大罪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引領內地企業和資金「走出去」,仍是香港能發揮的最大作用。能否保持這個特殊地位,對香港來說將是生死存亡的實際問題。堅持動態清零的人,對這個關乎香港「生」與「死」的問題,必須提出他們的答案。

內地可能會調整清零抗疫政策,是國際關注的大事(《金融時報》中文網文章〈中國調整「清零抗疫」政策或被誤解〉稱之為俄烏戰爭之外世界輿論的另一個焦點),其信息來自中國疫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文章〈相同的科學共識,不同的應對策略──解析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兩種對策〉。

文章雖表示「中國將在合適時間展開與病毒共存路線圖」,但也提出「當前西方國家迫不及待實施與病毒共存,對我國風險很大,不宜隨之起舞」。

畢竟內地專家之言,比香港動態清零「強硬派」要來得現實。中國終歸要重回國際社會互聯互通,香港何嘗不然?適當地展開探討疫情緩和後「與病毒共存路線圖」是務實做法,不是彌天大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