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做好疫情善終服務亡羊補牢

2022-03-21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3-21 at 14.06.25.jpeg

第五波疫情累計死亡人數已突破5000人,當中大部分均是長者。面對大量染疫辭世者,殮房、處理死亡登記證的政府辦事處、火葬場及殯儀館,由2月底已傳出爆滿的消息,近日連棺木、紙紮等殯儀用品均告缺貨。雖然港府無力控制疫情,亦對安老院閉環管理、醫院率先救治重症等後知後覺,但讓喪親者盡快、有尊嚴地辦理後事,應是社會的底線。

多地政府早已擬訂疫情殮葬流程

面對疫情反覆,負責任的政府均會早作準備,包括制訂政策方針、開辦專項課程,而非頭痛醫頭、坐以待弊。國家民政部早於2020年9月推出《殯葬服務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遺體處置及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試行)》,就喪親者的善終服務表達中央方針;不少地方政府亦有在疫情低潮時舉行演習。以深圳為例,該市於2021年8月安排在2020年具備「疫戰」經驗的遺體收斂人員示範、講解,以老帶新進行穿脫防護服、消毒等規範操作,確保隊伍能應對疫情突發情況。

至於新加坡負責殯儀業的公營機構國家環境局(National Enviroment Agency)早於2020年下半年修訂殯儀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要求,處理染疫者的從業員須完成國家傳染病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NCID)舉辦的基礎感染控制課程(Basic Infection Control Course)。根據該局制訂的指引,只要死者被認為不具傳染性,便可進行防腐處理,且靈堂守夜和葬禮均可在低人數的情況下進行。

中央援港人力物力 港人實際受益

近日本地殯儀業界先後公開前線慘況,除了全港棺木存量即將用盡外,後事的各個環節亦極為混亂,甚至傳出殯儀館拒收的情況。對於殯儀流程的防疫要求,港府表示只要不拆遺體膠袋感染機會就不大,業界則坦言並未學習正確穿着及卸下防護衣物的方法,當局亦未及時制訂清晰指引。

無論如何,現時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增加殯儀人手及物品。業界指內地供應商的棺木貨源充足,比海路快捷的陸路運輸只需約6小時抵港,但近日因深圳「封城」而卡關,遂令供應緊張。將包括棺木在內的殯儀用品列入中央援港物資將有效解決問題,政府亦應呼籲市民善終從簡,減低非必要物品的消耗。

面對殯葬人手不足,假如未能在香港增聘人手的話,應參考因應上水屠房停運後,由內地38位業內專家組成的「援港保供專班」的經驗,由內地招聘人手協助不同環節的進行,不論是靈車司機、火葬場與靈堂的工作人員,甚至是有處理染疫者經驗的收斂人員,這些新力軍俱有助提供各環節的速度,亦為喪親者、從業員減輕心理壓力。

後事及時應是社會底線

筆者的嫲嫲捱過了二次大戰與石硤尾大火,憑着一雙手在東頭邨養大了家父在內的九個子女,但她卻未能捱過今次疫情。原本享壽九十幾應屬「笑喪」,惟筆者已錯過了她驟然離世的最後一面,未來更不知何時、能否見上她的遺容。由香港疫情開始至今,大部分安老院均不允許家屬探視,有些掛念親人的市民,只能偷偷在門縫與長者相見,甚至可能在這兩年都不能見上一面。

這兩個月由於醫療系統超出負荷,以及防控要求,原本市民已未能陪着親人走上最後一程,此事或許造成愧疚,甚至覺得親人委屈;這些情緒在處理身後事時,面對漫長、無望的等待更容易被放大。更甚者是一些同時是密切接觸、確診的喪親者,這些市民未能親自處理身後事,未來回想恐成終生憾事。而在疫情之下喪禮規模有限,參與者的慰問恐怕比原本少。

上述情況最終只會造成市民對政府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比一般公共政策、行政的失誤來得深遠、切身,且難以化解。香港回歸後曾有過一場香港核心價值的討論,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4年提出「孝道」、「家庭觀念」亦屬其中的價值。做好疫情下的善終服務,實屬我們「盡孝」及鞏固家庭觀念的重要一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方面,居民較長時間留在自己的社區,能藉此加深彼此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因為在家工作措施,相比疫情前,住客更易受到鄰居不當行為的滋擾,因而醞釀更多鄰里衝突和糾紛。顯而易見,在缺乏有效的外在制度之下,我們難以依賴居民本身自律或彼此作出協調,減少對鄰居的滋擾。

    賢聚嶺南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