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港人自救非躺平 待站起

2022-03-21
 
AAA

 28.jpg

W.jpg

圖1 快檢申報平台上線後香港每日新增經核酸檢測確診數與快檢自測確診數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V.jpg

圖2 當前香港居家自救患者預估人數與赴社區設施隔離、公立醫院住院治療的人數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U.jpg

圖3 香港社交媒體對港人確診時獲得相關支援來源的聲量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T.jpg

圖4 第五波疫情惡化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疫輿情中涉及特區政府以及涉及中央和內地的關注度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S.jpg

圖5 香港自測陽性網民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的大數據詞雲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R.jpg

圖6 近一個月來香港自測陽性網民在網上留言各議題討論量分佈變化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W.jpg

圖7 “修例風波”三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手停口停”話題的聲量、關注度按季變化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V.jpg

圖8 第五波疫情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必理痛”與“連花清瘟膠囊”關注度以及網民求購抗疫藥品聲量按周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U.jpg

圖9 疫情以來香港社交媒體疫情致心理問題聲量及關注度按月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計確診已經破百萬例,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自救自愈”已經構成香港社會抗疫的主旋律,但是不可以由此認定香港市民都接受“與病毒共存”的主張,事實上,這是香港市民在奮起與病毒作堅決鬥爭的寫照!

如圖1所示,自3月初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將自主抗原快速檢測陽性結果納入確診個案數以來,短短半個月內經快檢方式確診個案就達到驚人的33萬宗,此後每日快檢新增確診數逐漸超過傳統的核酸檢測,成為香港新增確診個案的主要來源。若以一般新冠輕症康復週期估算,據保守估計當前散落在社區、以“居家隔離”方式與病毒鬥爭的香港市民至少有30萬人,其中按人口分佈推算至少有5萬名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香港第五波疫情之嚴峻,對市民身體健康之危害,前所未見!

香港公立醫療系統一早就癱瘓了,大量確診市民留在家中無法得到妥善治療,特區政府一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很長時間內市面上抗疫物資存貨緊張、內地援港物資卻大量積壓,熱線難打、急救難叫、物資難到,醫院更是不可能進得了,種種問題引發許多市民的憤懣與無奈,大多數的患者不得不走上“自救之路”。

如圖3所示,香港社交媒體上確診市民獲得來自親友支援的聲量佔六成,相比之下獲得政府支援的聲量僅有15%。許多網民反映,政府每天都在宣傳自己做了多少事、擁有多少物資,但是患者自己卻什麼也看不到、得不到。近一個月來香港涉疫輿情中,涉及政府的關注度佔比已經從近30%持續下跌至不到15%(如圖4)。換言之,越來越多市民對特區政府解決需求問題的能力沒有更多期待了,“自救自愈”的集體意識由此形成。

結合圖5和圖6對香港自測陽性網民在網上各類留言的分析,可以清楚發現以下4個特徵:首先,在2月下旬疫情爆炸式增長之初,由於缺乏支援和科學知識指導,網民自測陽性後存在較強恐慌、失措情緒,故在症狀交流、服藥經驗、家庭傳播等方面的問題很多,但隨著近一個月來民間抗疫知識的傳播不斷發展,上述問題的交流探討明顯降低。

其次,有關數據變化清晰顯示出,上個月疫情大爆發時香港市民把最大的救治希望寄託給特區政府,如政府熱線、入院治療等問題的佔比都不低,但由於政府各項抗疫安排幾近失靈,港人只好轉向“自救”,此後涉及政府公共服務支援的討論量快速下跌,反映出居家患者已經不在乎、也不指望政府有多大的協助。

再者,由於感染奧密克戎症狀較輕,再加上先前感染基數已經很大,故涉及檢測轉陰、身體康復的討論量在近期有所上升,說明大多數患者通過“自救”已經實現“自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如何請病假”的討論始終維持在一定比例,並在近期的討論量佔比已經升至第二位。這是因為大量香港企業並不存在居家工作的條件,而之前快速自測確診者無法獲取醫生紙(病假單),這就令許多染疫“打工仔”因請不到病假而導致收入大幅減少,更有面臨因曠工被解僱而缺乏勞工處保障的風險。隨著3月初政府快測申報平台上線,自測確診者就可以線上申領病假紙或隔離令,進而成功向僱主請病假,故涉及如何申請病假紙、如何成功請病假的討論始終維持一定熱度。

社交媒體上對“請病假”問題的高度關注,背後折射出基層市民對“手停口停”的強烈不安情緒。如圖7所示,3年前“修例風波”的黑暴動亂就已經讓香港服務業屢屢停擺,前年初至今的疫情又令百業雪上加霜。對“手停口停”的討論,在過去一年隨著疫情趨緩、經濟略有復甦而明顯降溫,卻又因為第五波疫情再次反彈至近3年來高位。由此可見,香港基層市民“自救自愈”的艱辛歷程,直觀折射出“既怕病死,更怕餓死”的複雜心態。

與此同時,十幾萬香港市民在不依靠政府、不依靠醫療體系的情況下“自救自愈”得到康復,從另一個角度也為今次抗擊重大疫情提供了社會的集體經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香港市民對抗疫中成藥有了親身驗證與高度認可。如圖8所示,香港社交媒體對“連花清瘟膠囊”的關注度自2月下旬以來一直維持在高位,反觀具有退燒止痛效果的西藥“必理痛”的關注度卻在短暫高峰後很快下跌。由此可見,內地援港中成藥已經被不少自救市民視為“保命藥”,許多居家患者都在網上寫下親身經驗,分享他們服用中成藥後的康復過程,在特區政府遲遲未就中成藥提供廣泛權威宣傳解說的背景下,網民之間的相互分享借鑒成為他們共度時艱的“自救寶典”。

但是要指出的是,患者奮起自救而達至自愈,實屬不易,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如圖9所示,疫情對民眾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第五波疫情的重壓很有可能成為壓垮許多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多位確診者自殺即是慘痛的證明。此外,自我治療得以痊愈,也會增長社會對疫情看輕的片面認知,政府接下來“動態清零”防疫措施更難落實。

中評智庫認為,第五波疫情給香港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但是香港市民求自救、求自癒、求生存,一直在努力與病毒作鬥爭,這樣的鬥爭意識絕對不能完全等同於“與病毒共存”的躺平意識。香港全社會必須得到這樣的警示:病毒變種沒完沒了,疫情一波又一波到來,今天躺平,明天就站不起來了!所以,自救自愈不躺平,應該是香港重新站起來的集體意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或許有人擔心檢討報告最後會作出問責,要求負責處理疫情的一些高官「人頭落地」。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所言,相關檢討工作並不針對任何官員,只是要更好準備和應對下個疾病大流行的來臨,畢竟香港在這次疫情病歿已有逾1.3萬人。當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過去三年抗疫工作逐個環節檢視,切實汲取經驗,將有助日後安渡另一個危機。

    戴慶成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