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斌:反思戰爭下的中俄關係

2022-03-21
 
AAA

 S.jpg

有強國參與的戰爭都會對國際秩序產生巨大的衝擊,並影響國家間的關係。在權力失衡的國際體系中,強國很容易反應過度,選擇預防性戰爭回應體系壓力。

從悲觀的角度看,俄烏戰爭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導致國際秩序長期處於“冷和平”中,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將不可避免地與俄羅斯持續對抗。積極地看,國際秩序將回歸“動蕩和平”的狀態,還存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的可能性,雖然機會很小。

因為俄羅斯有西方國家需要的、儲量巨大的化石燃料和礦產資源,而西方國家有俄羅斯需要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但是,無論國際體系處於“冷和平”還是“動蕩和平”,都將對中國的對外關係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特別是中俄關係。

面對權力失衡的國際體系,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過去10年發展迅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俄中關係超過傳統軍事政治同盟,而中國外長則表述為中俄關係是世界上最關鍵的雙邊關係之一。

在西方國家不斷打壓和干涉中國內政的情況下,中俄關係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並在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全面影響着中國的外交行為、國內輿論。

然而,中俄關係並非中國對外關係中唯一的大國關係。中俄雙邊關係的變化往往會受到第三方關係的影響。簡單地說,在特定的時空下,良性循環的中俄關係只能保證中俄雙方不衝突、不對抗、互惠互利,但中國無法控制是否在其他大國關係的變化中獲得好處,或面臨險境。

更重要的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無戰爭狀態下的產物,而在戰爭狀態下,各種不可控的風險要遠遠高於無戰爭狀態。所以,中俄關係一定是有上限的,而這個上限就是中國人民的利益,或者是不會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

任何戰爭都有終點,但戰爭的代價可能會產生相當長的影響,並無法預見所有代價。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一個先進國家外交政策的高明之處,在於能讓該國獲益卻不會得罪其他各國,也不會讓它們心生恐懼而聯手採取壓制行動。因此,在戰爭中反思中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俄烏戰爭及大國政治可能的變化,筆者認為中國外交需要重視並做好以下工作:

要始終高舉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大旗。新中國外交史和博弈論告訴我們,任何雙邊關係若凌駕於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一定會降低對外戰略的靈活性,限制外交決策的自由度。

國際體系對中國的壓力是不斷變化的,體系內會生成制衡的力量,讓國際體系趨於相對均衡。由於主權國家都可以與其他任何國家結盟,所以各種力量總是在此消彼長。事實上,中國對外關係越有彈性,對外戰略就越有韌性,越有利於在“冷和平”或“動蕩和平”中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要合理定位中俄關係,避免高估中俄關係對制衡國際體系壓力的重要性,並對可能影響中國人民利益的負面因素“動態清零”,不要讓任何大國關係綁架中國人民的利益。

國家經濟和技術自強是回應國際體系壓力的必要條件。擁有高質量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是國家生存的基礎,是國家尋求或維護強國地位的必由之路。

超常的軍事實力在短期內對維護強國地位是有效的,但長期來看,若經濟和技術實力落後,軍事實力也會隨之下降。因此,中國要善於在競爭性共處中不斷發展自己,讓國家的經濟、技術和軍事能力平衡發展。

最後,國際秩序變化不一定是霸權國衰落,而是中國等其他國家發展了。中國需要在變化中學習,與其他強國、弱國共存和互動,並構建積極進步的國家聲譽。

漢斯·摩根索指出,威望政策是合理的對外政策的一個必不可少要素。向世界其他國家展示本國擁有的實力,既不顯示過多,又不呈現過少,是高明的國家威望政策的任務。在新冷戰思維、霸權主義抬頭的今天,中國不僅要促進國際主義,更要維護國際正義,用自己的行動塑造一個穩定繁榮的世界秩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前被定調為「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今年以來持續熱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情後唯一的一次出訪,是3月對俄羅斯進行的國事訪問,兩國6月雙邊貿易額還升至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

    王緯溫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