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抗疫戰術調整 香港暫緩全民檢測 問題出在決策前沒有研究

2022-03-24
 
AAA

40.jpg

 

香港雖然日增染疫數稍有回落,但仍處高位,最令人憂慮的是死亡人數仍然高位難下。 清零仍是目標,政府調整了抗疫戰術,因資源有限暫緩全民檢測。 問題是,如此簡單的計算題,決策前沒有想過。


香港3月22日新增14152宗確診,這已經是連續第二日當日有1.4萬確診,遺憾的是再多245名患者不治,死亡還是高居不下。港大醫學院還以數學模型推算,第五波疫情已有約440萬人染疫,同時預測第六波疫情或於六月來臨,推算兩波疫情將累計670萬人感染。

就在前一日,香港政府對防控疫情的安排作了一些調整。社會特別關注的是,一個多月前,政府提出了實施全民強制措施的安排,並着手準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推進後,政府宣布暫緩開展全民強撿。仍然實施嚴格的限聚令,但4月1開始有條件恢復9個國家熔斷的國際航班入港,學校4月19日恢復面授。政府開始在做香港疫情趨緩的準備工作。

社會議論最大的是暫緩全民強制檢測,作了大量工作,內地馳援的方艙醫院相繼落成,部分馳援的醫護也陸續到位,現在暫緩了,資源不夠的理由當然很充分。

香港一方面宣布暫緩強檢、一方面解除禁飛令後,引來內地學者、香港意見領袖的批評。

一直主張全民檢測的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批評,這是放棄防控疫情的主導權,相信很難今年能「清零」到足以與內地通關,不做全民檢測,基本上已等同放棄通關。

特首林鄭月娥道出緣由,當局經過緊密評估、「沙盤推演」,發現有關工作並不簡單,加上內地官員亦指本港組織社區動員能力較弱,即使有法律基礎強制推行,在香港崇尚自由、自我為中心的社會,要做到全民覆蓋,恐怕是很大挑戰。

關鍵應該還是缺乏實際能力的支持。全民強檢,預料總受檢人數約720萬人,涉及500個檢測站並每日14小時運作,每日受檢人數如以3天為一周期,即每天要檢測240萬人,包括內地採樣員、 負責運送樣本至口岸的司機、接聽24小時熱線人員等。每日要8萬人手工作,其中信息系統需要1,200人,因要網上預約等等。

如果以兩班制,運作這些檢測站每日需要4.5萬本地人手,即使由內地採樣員支援,每日分4小時一班抵港需要9千人。另外,樣本要過境送深圳,所以運送採樣員的司機需要2,500人;運送染疫市民的司機需要1,800人;為市民提供24小時熱線支持的需要3,000人;紀律部隊要維持檢測站秩序的人數 ,需要2.1萬人。

政府這筆帳算的很細,真的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是香港本身無法承受的,需要中央大量的支持,而現在染疫高峰又不是全民檢測的最佳期。毛澤東就曾說過,成就一件大事,要在戰略上大格局,戰術上精準細。在已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後,政府拿出一本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賬來。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不久前考察了香港防疫情況,為香港防疫定下減新增染疫、減重症、減死亡的三減目標。梁萬年在北京表示,不做全民核酸檢測,不意味香港「躺平」,放鬆疫情管控。

這樣的調整和選擇應該是符合現在香港疫情的實際情況,一是染疫數量總體已經過高;二是社區大量日增,集中檢測有風險;三是特區政府的組織能力有限,根本做不到。加上病毒變異和新冠疫情初期完全不同,再運用同一防疫做法是否適當。

「動態清零」是中國防疫的特效手段,堅定不移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國過往一段時間來防疫取得成效的保證。但在此目標下,中國內地有精確清零,也有全民檢測等,手段可以不一。

再說了,全民檢測這一項,只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中能做的到,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香港現有一國兩制的體制下,憑一己之力很難做到。別說香港,全世界沒有哪個資本主義體制可以做到。這不是因為價值觀,更是其社會體製造成的,短期內沒有這樣大規模的組織力量。

香港的問題出在,今天如此精細化計算出來的數據,當初強檢宣布前,那些拿着高薪的政府專家顧問們為什麼不計算一下呢?有能力理論算出香港已經有400多萬感染,算一下強檢要用多少資源應該不難吧?一個多月後,內地給了大量支持,準備工作都做的七七八八,現在才來說,實在是個悲哀。

一個重大政策推出,不僅是專家諮詢,隨便問問,更重要的是沙盤推演!如此工作方式,不得不令人懷疑港府的效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
 

延伸閱讀
  • 香港政府的各位官員,請你們不要再雲裏霧裏,思前想後了。通關就是香港的最大利益,就是市民的最大福祉,就是香港現在最緊迫的事。

    路易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