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穩」字當頭的香港特首選舉

2022-04-11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shutterstock_1687449481.jpg
外號「好打得」的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治生涯走到連任這一關時,終於「打不過」了。警察出身的現任政務司長李家超則浮出水面,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宣布將支持與協助李家超選特首,種種態勢顯示李家超很可能是新一任特首的唯一候選人;用港人的話說,他將成為首位「武官」出身的特首。

回看林鄭在任的過去三年,香港暴風驟雨不斷,先是爆發震驚世界的反修例運動,引發西方國家與輿論對港府口誅筆伐,港府高官包括林鄭本人被美國嚴苛制裁,再到北京祭出國安法、改變香港選舉制度等等,這一系列政治動蕩,林鄭都撐過去了。眼看就要步入換屆時刻,沒想到,她最終還是栽在公共衛生治理,倒在Omicron變種毒株的威力之下。

再細一點說,冠病席捲全球已兩年,香港為了優先實現與大陸免隔離通關而採取嚴格的邊防措施,抗疫成績在大部分時間裡其實並不差。直到最近幾個月,Omicron讓全球多地的防疫破功,香港也不例外,確診人數指數型上升,至今超過100萬人染疫,8000多人病逝,成為發達經濟體中冠病致死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官員來說,Omicron下的抗疫真是非常難打的仗,一條仕途高壓線。主政官員要平衡人民健康、經濟發展、社會正常運行,還要避免各種意外,只能在細如鋼絲的線上走。在香港,當地行政隊伍本來就沒有大陸官員那般強大的動員力,抗疫不力又會引發對官員忠誠度的懷疑,被中央或北京輿論質疑港府只是「半心半意」地認同大陸的制度和連帶的清零思路,可謂動輒得咎。

中國內地的經濟重鎮上海最近也是破防,市政府被民眾罵得滿頭包。無獨有偶,上海是中國內地最「洋氣」的城市,此前一直以人性化抗疫、不輕易封控或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被人稱道,如今深陷Omicron苦海,同樣被質疑為企圖自行探索「共存」。

實際上,在內地的環境下,加上今年是中共舉行二十大的政治大年,誰敢自行探索「共存」?只能說,防疫是對一個主官、一個執政班子全方位的嚴格考驗。想做到精準防疫,儘可能減低對經濟與社會的干擾、避免「一刀切」,就有賴於建成完善的配套措施和預案,而在一個習慣剛性管理的社會文化里,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當然,此前上海防疫成效導致當地官員輕敵疏忽,這點也不能排除。

說回香港。前警官即將成為新特首。今年65歲的李家超求學時成績優秀,因家庭原因放棄進入港大,投身警隊,並從基層一路升上香港總警司,警務處助理處長、高級助理處長,副處長等職,也曾偵破重案。2012年,李家超獲時任特首梁振英賞識,放棄英國國籍加入梁振英政府的問責團隊,擔任保安全局副局長,五年後在林鄭月娥的問責班子里再升任保安局長,統領警務處、海關、消防處、懲教署等六個紀律部隊。

在香港政界,李家超以強硬著稱。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外傳2019年港府擬修訂逃犯條例——允許把犯罪嫌疑人從香港引渡到中國內地受審時,李家超是修例的大力推動者。無論這個傳言是否屬實,修例屬於李家超主管保安局的主要業務,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修例引起的軒然大波已無需贅述,其中肯定有國際大環境的因素與作用力存在,但是港府顯然也低估了形勢的兇險,準備不足,形勢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北京在2020年祭出國安法,隔年再改變香港選制,重新劃設香港政治的規則。李家超本人則扶搖直上,成為首位「武官」出身的政務司長,如今正往特首挺進。香港也將從董建華時代的商人治港,到政務官治港,進入警官治港。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是特首的潛在人選之一,但是陳茂波本周三在社交媒體上祝願李家超一切順利,顯示陳茂波放棄戰局。相對於會計師出身的陳茂波,李家超的出線將是強烈信號,顯示對北京而言,香港的穩定比經濟發展更重要。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這個考慮有客觀背景。俄烏之戰讓原本就緊繃的中美關係更為對立。台灣仍然是中國大陸與西方拉鋸的焦點,香港在反修例運動與國安法出台後,還未完成過渡期,北京此時的優先考慮是香港不能再出亂子。至於香港的經濟,只要中國大陸經濟保持平穩,香港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香港也將進一步納入到大陸的發展計劃里,更緊地「依靠」祖國,特首在大政方針上是中央決策的執行者。
這結果算好還是壞?客觀形勢不以人的意志轉移,恐怕難言好壞。這幾年,隨着冠病與戰爭、自然與人為災難連番在全球登場,中國也進入一個保守時期,到處都是「穩」字當頭,管得嚴、管得住是首選,各方面都不能出差池,彈性空間恐怕會愈來愈少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新選制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僅是說已定立的新選制須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而且要求將來實行雙普選也要貫徹新選制所確立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進一步彰顯新選制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廣泛代表、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確保通過選舉反映民願、集中民智、為民謀福,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提升管治效能。

    楊華勇   2022-06-02